新冠疫情再起,疾管署提醒:打疫苗與速就醫是保護自己關鍵
隨著春夏交替的季節變換,台灣的新冠疫情出現明顯回升趨勢,社區感染案例數日益攀升,讓曾經稍微放鬆警戒的民眾再度感受到疫情的壓力。疫情消息一出,即刻引發熱烈討論,尤其是針對疫苗接種與急診壅塞的擔憂成為焦點。
Buff Press Room 增強新聞室增強你的資訊雷達!
想要活力滿滿,健康資訊不能少。健康 Buff 幫你掌握最新醫療趨勢、防疫知識、心理健康、營養飲食、運動保健等話題,搭配專家觀點與實用生活Tips,讓你從頭到腳都安心。無論是為家人、為自己,健康 Buff 陪你一起把日常照顧得更到位!
隨著春夏交替的季節變換,台灣的新冠疫情出現明顯回升趨勢,社區感染案例數日益攀升,讓曾經稍微放鬆警戒的民眾再度感受到疫情的壓力。疫情消息一出,即刻引發熱烈討論,尤其是針對疫苗接種與急診壅塞的擔憂成為焦點。
隨著新冠疫情慢慢進入常態管理階段,疫苗接種不再像過去那般急迫,但因為病毒仍在變異,部分高風險族群仍須持續加強保護力。近期,FDA批准了莫德納新型低劑量COVID-19疫苗,成為全球防疫的新焦點,也引發台灣社會的熱烈討論。
每逢端午節,家家戶戶桌上少不了粽子,美味的糯米包裹著各式餡料,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然而,吃完粽子後,有人卻開始出現腹脹、睡不好、焦慮等症狀,甚至體重急速上升。這到底是怎麼回事?近來一則關於「粽子引發慢性發炎」的報導引起熱議,背後關聯著台灣人深愛的節日美食與我們日常健康。
隨著新冠疫情趨緩,越來越多人開始質疑疫苗是否需要繼續追加,有社群聲音甚至喊出「疫苗已經打夠了」,甚至認為重症數據被「灌水」。這樣的說法不僅在網路快速傳播,也在部分民眾中引發共鳴,讓人不禁好奇:疫苗的保護力到底還需要多久?我們該不該繼續施打?
在疫情緩和的當下,許多人以為打疫苗是件無憂無慮的事情,然而近期網路間爆出「接種公費新冠疫苗竟要付冷凍費」的消息,讓不少民眾感到疑惑和不安。明明是政府推行的全民防疫方案,怎麼反而成了「收費陷阱」?
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首次占總人口比重20%,這對國家整體醫療與公共衛生體系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在疫苗接種方面,長者對抗各種傳染病的需求攀升,但政府相關預算及資源似乎無法同步擴展,讓不少專家及民眾憂心重重。
時下外食族群越來越多,尤其忙碌的上班族與學生,早餐常常匆忙解決,麵包、咖啡或簡單的便利店餐點成為日常。然而,國健署推廣的「健康餐盤」建議每餐蔬果佔一半,早餐蔬果攝取量卻成了不少人難以達標的盲點。
在台灣疫情持續波動之際,嘉義市日前宣布設立大型肺鏈新冠疫苗接種站,意在提升疫苗覆蓋率,以降低傳染風險與嚴重病況。這項舉措讓不少居民感受到疫情的壓力與防疫的迫切性,也反映出台灣社會所面臨的公共衛生挑戰。
近日台幣強勢升值,達到兩年半以來的高點,引發市場熱議。這波新台幣兌美元的強勁走揚,不僅反映出外資回流,也牽動國內出口競爭力與民眾生活成本。台幣狂飆的背後,究竟隱藏了什麼經濟訊號?投資人與一般消費者又該如何解讀這一波匯率風向?
隨著新冠疫情持續發展,疫苗加強劑的施打成為防疫戰略的關鍵一環。然而,近期美國決定收緊新冠疫苗加強劑的審批和接種對象,明確聚焦65歲以上的長者與高風險族群。這個消息在台灣社群中引起熱烈討論,許多民眾感受到疫情似乎並未完全過去,尤其對於自身及家中長輩的防護更感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