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珍珠,半個山寨?當「拖鞋珍珠」攪亂了我們的日常小確幸

說到台灣人的日常,有什麼比一杯冰涼甜潤的手搖飲更能代表小確幸呢?從學生時代放學後的獎勵,到上班族午茶時間的精神慰藉,手搖飲早已滲透你我生活中的每個縫隙。珍珠奶茶更是我們的國民飲料,不僅風靡全台,甚至揚名國際,成為台灣軟實力的最佳代表。然而,2025年9月21日一則來自中國的社群熱點,卻像一顆震撼彈,瞬間擊碎了無數人心中的美好想

手搖飲「聯名」風潮再起:從大人味威士忌到療癒卡通,為何我們瘋搶?

你發現了嗎。 我們現在的生活,好像什麼都能「聯名」。 從精品跨界潮牌,到平價超市聯名米其林。 這種跨界合作的風潮,已經默默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尤其是在台灣人最離不開的手搖飲文化中,更是屢見不鮮。 最近,社群上就因一則重磅聯名炸開了鍋。 威士忌品牌 Jack Daniel’s 傑克丹尼,竟然攜手了台灣本土手搖飲品牌茶湯會,推出了茶酒系列飲品。

你點的「去冰」手搖飲,是純粹還是隱憂?

最近社群上沸沸揚揚的一則消息,讓許多跟我一樣的「手搖飲控」們心頭一驚。營養師警告,外送手搖飲如果選擇「去冰」,可能增加食物中毒的風險。這則看似簡單的飲食建議,卻像一顆震撼彈,丟進了台灣人戒不掉的手搖飲文化中,瞬間引爆了大家的焦慮與熱議。為何我們對這小小的「去冰」如此執著,以至於健康警告一出,便能引起軒然大波呢?這得從台灣獨特的飲品習慣說起。我們追求的不只是解渴,更是一種味蕾的極致體驗。想像一下,在悶熱的島嶼氣候中,一杯甜度冰量都恰到好處的特調,簡直是日常小確幸的代名詞。對於冰塊,我們有著矛盾的情結:既愛它瞬間的涼爽,又怕它融化稀釋了精心調製的風味。因此,「微冰」、「少冰」,甚至「去冰」,成了我們與店家之間心照不宣的默契。

當「無糖」成為新時尚:我們與手搖飲的甜蜜拉鋸戰

最近走進手搖飲店,點單的聲音似乎都變得謹慎了起來。從前那句擲地有聲的「全糖!大冰!」如今已不多見,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落的「微糖」、「一分糖」,甚至大膽的「無糖」。這股「無糖風潮」正席捲台灣,甚至連衛福部長石崇良都在 2025 年 9 月 9 日針對手搖飲的含糖量表達關切,表示將請國健署研議少糖少鹽標準,這不只是一場關於健康的宣告,更像是對全民日常飲食習慣的一次温柔提醒,究竟我們與這杯熟悉的甜,產生了什麼樣的新關係?

半年喝掉290億!手搖飲:這不是飲料,是信仰

你有多久沒喝手搖飲了?這個問題,對許多台灣人來說,可能就像問「你今天呼吸了嗎?」一樣多餘。手搖飲,早已超越了單純解渴的範疇。它是午後工作的慰藉。是週末聚會的標配。是心情低落時的一抹甜。根據奇摩新聞2025年9月7日的報導,台灣上半年竟喝掉了驚人的290億元手搖飲。其中,高雄更是店數與營收雙雙奪冠,被冠以「手搖飲之都」的稱號,簡直就是這份甜蜜信仰的首都。這組數字,不只說明了龐大的商機,更揭示了手搖飲在我們生活中,那無可取代的地位。

當便利商店都能「客製化」:是聯名?還是我們的生活全面Crossover?

滑開社群平台,映入眼簾的常常不是朋友的動態,而是琳琅滿目的「限定聯名」商品。從你每天下樓光顧的超商貨架,到週末精心挑選的餐廳,甚至連小小的收藏玩具,好像都躲不過「聯名」的魔法棒。這兩天,全家便利商店熱鬧開賣WASABI BEAR 芥末熊盲盒,而藏壽司與樂事洋芋片的跨界合作也掀起一波討論。

買一送一時代的手搖焦慮。

最近幾天,IG、Threads、TikTok 都被手搖飲的買一送一、限時新品和奇特配料刷版。這個看似輕鬆的促銷浪潮,其實是我們日常小確幸與消費焦慮的混合體。值得寫,是因為每次飲料店門口排隊,大家排的不是茶,而是社交認同與省錢自我安慰。手搖熱潮從哪來。一邊是品牌拼創意推出像「碎碎珍奶」的顛覆口感,引

珍珠是幸福還是細菌?手搖飲上榜那天,IG 故事開始瘋轉傳。

最近幾天社群被一條新聞推著走,大家的早餐、午茶、宵夜好像都被點名了。媒體報導北市稽查出多家手搖飲腸桿菌超標,連大家熟知的連鎖也上榜,讓原本無感的一杯飲料突然變成「可能的危險物」。這件事值得寫,因為手搖飲不是高級餐廳的奢侈品,而是我們日常的儀式與習慣。消息從哪裡來,我們又怎麼一下子變得小心翼翼。晚間新

手搖飲上榜那天,我才發現我們的「安心」也是杯裝的。

最近幾天新聞爆出幾家知名手搖飲檢出大腸桿菌超標,還有人在開學日拿到買一送一優惠的同時也在討論要不要把飲料暫停一週。這個微妙的矛盾感值得寫,因為手搖飲早已不是只屬於年輕人的零食,它是下班舒壓、跟長輩敍舊、陪孩子放學的生活儀式。當儀式被「檢

你的珍珠,是被 AI 記住口味的那一杯嗎?

最近新聞說,AI 不只會寫詩,也開始握著手搖杯的溫度計了。 這件事值得寫,因為它把看似遙遠的科技,悄悄放進我們每天喝的那一杯裡面。 新聞報導指出,從手搖飲品牌的調茶流程到路易莎的烘豆作業,甚至漁業的海下監測,都有人把 AI 拉進來當「特工隊」,幫忙監測、優化與預測。 這不是未來場景,而是今天發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