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稀土管制與電動車減產風暴:全球供應鏈新挑戰

近日,日產(Nissan)新款電動車Leaf在尚未量產前即宣布減產,成為全球電動車產業供應鏈動盪的最新縮影。這一變動的背後,是中國稀土管制政策加劇,全球半導體及電動車零組件產業鏈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為什麼一罐不起眼的稀土,會牽動產業巨輪?又將如何影響你我的消費生活,本篇帶您看懂這波科技與政策交織的影響。

三星Galaxy Z Fold 7的「無筆時代」:摺疊手機輕薄化的取捨與未來可能

近期即將發布的三星Galaxy Z Fold 7因為最新爆料指出將不再支援旗下經典的S Pen觸控筆功能,成為科技圈熱門話題。此舉雖然在機身厚度僅8.9mm、重量216克的極致輕薄設計下有其合理性,但也引發外界關注三星摺疊機在功能與使用體驗上,是否已邁入新的取捨階段。

鴻海×日產電動車合作抵近實現:台日科技工業鏈新篇章

2025年7月,日產汽車與鴻海集團的電動車合作傳出明顯進展,雙方正積極磋商,將藉由活用位於日本神奈川的追濱工廠進行電動車生產。這項合作被視為全球電動車產業供應鏈重塑的重要指標,也是台灣科技製造企業跨國布局的最新典範。

台幣匯率失速波動背後的結構性挑戰與對策

近日,台幣匯率波動成為市場焦點,2025年7月7日台幣一度失速貶值,讓不少台灣企業和投資人感到憂心。尤其在面對全球供應鏈重組與美國關稅戰持續發酵的背景下,匯率的劇烈變化不僅影響企業成本結構,也再一次揭示了台灣經濟所處的脆弱環境。

Meta挖角OpenAI風暴:AI競爭白熱化的背後意義

2024年6月,一場人工智慧領域的「人才戰爭」再次引發全球科技圈熱議。社群巨頭Meta短短兩週內,從OpenAI挖角至少八位頂尖的AI研究人員,激起OpenAI高層強烈反彈,甚至公開以「令人不齒」來形容Meta的挖才手法。這不只是單一企業間的人才流動,而是揭示了AI產業競爭力角逐的最新趨勢

日產攜手鴻海:日本電動車製造新局,台灣科技鏈迎機遇?

日產汽車正積極與台灣鴻海集團展開合作談判,計畫在日本神奈川追濱工廠生產電動車,藉此緩解日產面臨的財務壓力與工廠關閉風險。這項消息不但牽動日系汽車產業的布局風向,更透露著電動車全球供應鏈正逐步重塑,台灣科技製造能否成功擴大影響力,值得我們深度關注。

中歐電動車談判「只差臨門一腳」 背後蘊藏的全球能源與產業戰略博弈

2025 年 7 月,中歐雙方在電動車產業的談判進入關鍵階段,據陸媒報導,技術部分已「基本完成」,僅剩最後潤飾細節。這項動態看似局部經貿新聞,卻反映全球能源轉型、汽車電動化浪潮與地緣政治下產業鏈布局的新局面,值得台灣產業與消費者細心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