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機械百米飛人」到生產線上的人形工人,下一步是誰的飯碗?

今天的科技大事是一場結合娛樂與工業意涵的盛事:首屆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落幕,機械百米飛人的影片在社群上熱傳。 同一天,新聞也提到鴻海的 FoxBrain 與輝達合作訓練模型,最快可能在明年第一季把人形機器人導入生產線。 這兩個看似不同的場景,其實同時指向一個核心議題:人形機器人從「秀場」走向

人形機器人產業的商業落地與未來五兆美元藍海機會

今年7月底,有關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現況與發展,再度成為全球科技與投資圈熱議話題。這次討論的焦點不再是概念上的科技夢想,而是「從題材炒作到實際落地」,同時也揭示出人形機器人在未來三、四十年內帶來的龐大商機,以及中美兩大科技強權如何布局此一新興賽道。

全球首創!大陸人形機器人「自換電」啟動連續作業新時代

最近一則備受矚目的科技新聞,是深圳優必選公司推出的Walker S2人形機器人實現了全球首創的自主換電功能。這個技術突破讓人形機器人能在不中斷作業的狀態下,自行完成電池更換,且只需3分鐘即可恢復滿電,意味著機器人可以24小時不間斷運作,成為工廠自動化和智慧製造的新利器。

台積電布局「人形機器人」:半導體產業升級的新引擎

近日,台積電公開強調投入「人形機器人」技術,欲以此促進半導體生產線的智慧化與自動化升級,引發產業各界高度關注。為什麼這樣的技術焦點會成為關鍵?這背後又隱含什麼未來趨勢與對台灣產業的影響?首先,半導體產業向來是台灣經濟發展的中樞,但隨著晶片製造技術邁入極紫外光(EUV)與先進製程,每一道製程細節的要求越來越嚴苛,生產流程的複雜度不斷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