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與地緣政治雙面刃下的台灣半導體:全球新局,我們的立足點

在今日(2025年9月9日)科技新聞版面中,半導體產業無疑是最耀眼的明星。隨著「半導體展」盛大開展,不僅相關概念股表現亮眼,更帶動「台股24547點創高」,寫下歷史新頁。這不只是數字的跳動,它更是台灣在全球科技舞台上,持續扮演關鍵角色的最佳證明。然而,在AI熱潮與地緣政治的雙重影響下,

智慧製造大展的下一步:AI 機器人能提速台灣產業,但能源與政治風險也跟著上場。

今天的科技大事是什麼?為什麼值得談?。台北的智慧製造與自動化展會上,AI 賦能的機器人與跨界合作成為焦點,從達明機器人宣布與 NVIDIA、SCHUNK、工研院合作,到台達展示以 AI 優化的製造方案,市場氛圍明顯從硬體設備轉向「軟體+資料」的生產力提升。這不只是產品秀與行銷話術。它代表台灣製造正迎

當美國喊出「300%半導體關稅」,台灣能不能坐得住?

2025年8月19日,美國政治圈再度把「對半導體大舉加徵高額關稅」掛上檯面,引發市場震盪。這不是單純的貿易措辭,而是牽動全球供應鏈、投資布局與產業安全的系統性風險。因此,與其被動恐慌,不如理解這場風暴的脈絡與我們能做的防護。先說脈絡。美方提高半導體關稅的想法,部分源於競爭與國安考量,市場已有多方試算

台灣機器人產業大聯盟成立:AI時代下的台灣新機遇

2024年4月22日,台灣迎來了一場產業界具指標性的盛事——「台灣AI機器人產業大聯盟」正式成立。這不只是一次對機器人產業的整合行動,更是台灣在AI及智慧製造領域中的一次戰略升級。隨著全球AI技術快速崛起,台灣如何從半導體強國走向AI機器人重鎮,成為值得深究的關鍵。

全球首創!大陸人形機器人「自換電」啟動連續作業新時代

最近一則備受矚目的科技新聞,是深圳優必選公司推出的Walker S2人形機器人實現了全球首創的自主換電功能。這個技術突破讓人形機器人能在不中斷作業的狀態下,自行完成電池更換,且只需3分鐘即可恢復滿電,意味著機器人可以24小時不間斷運作,成為工廠自動化和智慧製造的新利器。

三元能源鋰電池大火:台灣綠能轉型的警鐘與挑戰

7月14日,高雄三元能源科技鋰電池廠突發大火,造成至少15人輕微受傷,也引發廣泛關注。這起意外不僅衝擊了當地環保與安全規範,更在綠能產業與投資市場掀起波瀾。綠能時代來臨,電池安全問題日益嚴峻,這背後隱藏的是技術成熟度與產業鏈風險的雙重課題。

鴻海×日產電動車合作抵近實現:台日科技工業鏈新篇章

2025年7月,日產汽車與鴻海集團的電動車合作傳出明顯進展,雙方正積極磋商,將藉由活用位於日本神奈川的追濱工廠進行電動車生產。這項合作被視為全球電動車產業供應鏈重塑的重要指標,也是台灣科技製造企業跨國布局的最新典範。

台灣半導體打造新經濟引擎:從製造王國到AI創新中心的轉身

2025年7月初,台灣半導體產業再度成為全球焦點,不僅因為產業政策持續推動,也因為新興技術與產業鏈合作逐步深化,尤其在AI與智慧製造的結合上持續創新。面對全球半導體供給鏈重組與國際政治局勢複雜,台灣如何利用自身優勢,從傳統製造基地晉升為科技創新中心,成為所有人關注的問題。

AI與航太雙引擎發力 經寶精密營收翻倍背後的台灣製造業新契機

今年六月,台灣精密製造業迎來令人矚目的雙重喜訊:jpp-KY(經寶精密)6月合併營收首度突破3億元大關,創下歷史新高,年增率高達94.27%。這不只是單一企業的勝利,更揭示了AI伺服器需求爆發與航太產業升級帶來的深刻產業變革,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其背後的趨勢和對台灣產業鏈的長遠影響。

小米電動車首秀 搭上台積電4奈米技術 挑戰特斯拉市場格局

2025年7月初,小米宣佈其第二款電動車YU7正式亮相,首日獲得超過24萬張鎖定訂單,股價當天大漲8%,市值逼近1900億美元,成為產業一大焦點。此次小米選擇導入台積電4奈米製程晶片協助電動車核心運算,意圖以先進半導體技術打造差異化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