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機器人產業大聯盟成立:AI時代下的台灣新機遇

2024年4月22日,台灣迎來了一場產業界具指標性的盛事——「台灣AI機器人產業大聯盟」正式成立。這不只是一次對機器人產業的整合行動,更是台灣在AI及智慧製造領域中的一次戰略升級。隨著全球AI技術快速崛起,台灣如何從半導體強國走向AI機器人重鎮,成為值得深究的關鍵。

全球首創!大陸人形機器人「自換電」啟動連續作業新時代

最近一則備受矚目的科技新聞,是深圳優必選公司推出的Walker S2人形機器人實現了全球首創的自主換電功能。這個技術突破讓人形機器人能在不中斷作業的狀態下,自行完成電池更換,且只需3分鐘即可恢復滿電,意味著機器人可以24小時不間斷運作,成為工廠自動化和智慧製造的新利器。

三元能源鋰電池大火:台灣綠能轉型的警鐘與挑戰

7月14日,高雄三元能源科技鋰電池廠突發大火,造成至少15人輕微受傷,也引發廣泛關注。這起意外不僅衝擊了當地環保與安全規範,更在綠能產業與投資市場掀起波瀾。綠能時代來臨,電池安全問題日益嚴峻,這背後隱藏的是技術成熟度與產業鏈風險的雙重課題。

鴻海×日產電動車合作抵近實現:台日科技工業鏈新篇章

2025年7月,日產汽車與鴻海集團的電動車合作傳出明顯進展,雙方正積極磋商,將藉由活用位於日本神奈川的追濱工廠進行電動車生產。這項合作被視為全球電動車產業供應鏈重塑的重要指標,也是台灣科技製造企業跨國布局的最新典範。

台灣半導體打造新經濟引擎:從製造王國到AI創新中心的轉身

2025年7月初,台灣半導體產業再度成為全球焦點,不僅因為產業政策持續推動,也因為新興技術與產業鏈合作逐步深化,尤其在AI與智慧製造的結合上持續創新。面對全球半導體供給鏈重組與國際政治局勢複雜,台灣如何利用自身優勢,從傳統製造基地晉升為科技創新中心,成為所有人關注的問題。

AI與航太雙引擎發力 經寶精密營收翻倍背後的台灣製造業新契機

今年六月,台灣精密製造業迎來令人矚目的雙重喜訊:jpp-KY(經寶精密)6月合併營收首度突破3億元大關,創下歷史新高,年增率高達94.27%。這不只是單一企業的勝利,更揭示了AI伺服器需求爆發與航太產業升級帶來的深刻產業變革,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其背後的趨勢和對台灣產業鏈的長遠影響。

小米電動車首秀 搭上台積電4奈米技術 挑戰特斯拉市場格局

2025年7月初,小米宣佈其第二款電動車YU7正式亮相,首日獲得超過24萬張鎖定訂單,股價當天大漲8%,市值逼近1900億美元,成為產業一大焦點。此次小米選擇導入台積電4奈米製程晶片協助電動車核心運算,意圖以先進半導體技術打造差異化競爭力。

電動車鋰電池價格重挫20%,台灣產業迎來新一波轉型契機

近來全球電動車產業迎來一大轉折:鋰電池價格大幅下跌20%,創下七年來最大跌幅,這不僅讓電動車整體成本明顯降低,也推動電動車普及率進入新階段。對於深居半導體與製造鏈關鍵地位的台灣來說,這是值得特別關注的科技趨勢,而它背後的產業連鎖反應,正逐步顯影於市場與政策層面。

鴻海「創世紀」AI計畫:從製造工廠升級到國家智能核心的布局啟示

2025年COMPUTEX展會上,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正式公布了名為「創世紀」(Foxconn Genesis)的AI轉型計畫,成為今年科技圈最受矚目的大事之一。除了邀請到NVIDIA執行長黃仁勳現身站台,這項計畫標誌著鴻海從傳統製造業向智慧製造、電動車與智慧城市等領域跨出的重大步伐,並且將結合深度學習等人工智慧技術,打造被稱作「鴻海腦」的FoxBrain大型語言模型。

屏東半導體供應鏈專區啟動:台灣科技南向新門戶的關鍵布局

2025年5月20日,屏東科學園區正式啟動半導體供應鏈專區,這不僅是地方發展的一場盛事,更是台灣科技產業鏈化、南向政策具象化的重要里程碑。這項布局吸引了來自台積電等龍頭企業的加入,也與國科會、屏東縣政府緊密合作,凸顯半導體產業在台灣國家戰略中的關鍵角色。面對全球競爭與供應鏈重塑,這座專區的新啟動為台灣科技未來增添一股強大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