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人才荒加劇,台灣如何走出全球競爭迷霧?
近日,台灣半導體產業面臨的「人才荒」問題再度引發高度關注。據報導,截至2025年7月底,半導體相關職缺高達3.4萬個,平均5個職缺爭奪1人,尤以生產和研發類別最為缺乏。這不僅影響台灣產業競爭力,也牽動著全球科技供應鏈的未來。
Buff Press Room 增強新聞室增強你的資訊雷達!
近日,台灣半導體產業面臨的「人才荒」問題再度引發高度關注。據報導,截至2025年7月底,半導體相關職缺高達3.4萬個,平均5個職缺爭奪1人,尤以生產和研發類別最為缺乏。這不僅影響台灣產業競爭力,也牽動著全球科技供應鏈的未來。
電動車(EV)產業的熱潮近期出現明顯降溫,特別是在歐洲市場,德國車廠宣布調整策略,再度推出六座版車型以搶佔不同消費族群市場。然而,這並不代表電動車產業的低迷,而是大勢轉向產品多元化與技術深耕的關鍵時刻。與此同時,全球半導體產業,尤其是第三代半導體與AI晶片持續引爆投資熱潮,反映出科技底層供應鏈正在重塑,與電動車產業的發展緊密相扣。
近期,半導體業界一則重磅消息引起廣泛關注:美國政府正式准許輝達(NVIDIA)H20降規AI晶片出口中國市場。這不只是商業層面的簡單解禁,更是牽動全球科技供應鏈布局以及AI產業發展的關鍵轉捩點。
7月11日,全球晶片龍頭輝達(Nvidia)市值突破4兆美元,正式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超越微軟、蘋果等科技巨頭。此一里程碑不僅彰顯輝達在人工智慧(AI)與高效能運算領域的絕對領先地位,更揭示了科技產業資本市場的聚焦與轉向。
隨著7月初輝達(NVIDIA)市值一舉突破4兆美元,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投資界與產業界紛紛聚焦這家因AI晶片發展脫穎而出的科技巨擘。這不僅是市場的數字遊戲,更象徵著半導體與人工智慧產業的結構性變革正在加速進行。
2025年7月初,台灣半導體產業再度成為全球焦點,不僅因為產業政策持續推動,也因為新興技術與產業鏈合作逐步深化,尤其在AI與智慧製造的結合上持續創新。面對全球半導體供給鏈重組與國際政治局勢複雜,台灣如何利用自身優勢,從傳統製造基地晉升為科技創新中心,成為所有人關注的問題。
今年以來,半導體產業可謂跌宕起伏,然而2025年中,似乎迎來拐點,不僅迎來需求回溫,更有大廠大手筆擴產計畫,AI應用加速推動晶片革新。這股氣勢將如何改寫台灣乃至全球科技供應鏈版圖?也將直接影響到我們日常使用的裝置與產業發展。
在全球半導體市場持續熱絡、AI應用推波助瀾的當下,台灣正以強勁姿態挺進下一代先進封裝技術─共同封裝光學(CPO)。這不僅讓台灣半導體產值持續創高,也讓台灣有望成為CPO技術的全球核心基地。這場技術革新背後,藏著怎樣的產業趨勢與產能挑戰?又將如何影響台灣科技產業的全球布局?本文將帶您深入解析。
6月15日,美國針對部分中國AI晶片技術實施限制,台灣則積極擬定政策禁止華為、中芯獲取相關AI晶片技術,展現半導體供應鏈與AI技術掌控權的高度戰略重要性。與此同時,半導體業界也開始聚焦台灣先進能源投資,試圖在新一輪科技競爭中鞏固國家競爭力。這些動向不只有利台灣未來在全球科技版圖中占穩腳步,也揭示了科技與能源安全深度結合的趨勢。
今年五月,美國川普政府傳出將放寬自駕車相關法規的消息,引發全球科技與投資市場關注。這波鬆綁不僅為特斯拉無人計程車(Robotaxi)的商業化鋪路,也打開了AI與自動駕駛技術從「實驗室」到「全民道路」的關鍵門檻,值得台灣讀者深究其背後的趨勢與可能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