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目光聚焦在晶片巨擘輝達(NVIDIA)亮眼的財報,期待其能終結市場對AI泡沫化的擔憂,並帶動股市反攻之際,台灣內部也正為一個更深層的經濟議題激烈辯論著。 這正是《經濟學人》日前提出的「台灣病」一說,指責台灣長期壓低匯率以提振出口,不僅引發了政府官員的強烈反擊,也讓新台幣近期走勢再度成為討論焦點。 這不僅僅是經濟數據的拉扯,而是關乎台灣經濟模式與全民福祉的深切反思。
這場關於「台灣病」的論戰,核心在於台灣新台幣匯率政策。 《經濟學人》的觀點直指,台灣央行長期透過干預市場,維持新台幣相對弱勢,以讓半導體等出口產業在國際上更具價格競爭力。 然而,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和經濟部長葉俊顯則分別回應,強調台灣的出口優勢來自於產業實力與技術升級,而非單純的匯率戰,更駁斥「台灣病」一說,直言:「有病的是講我們有病的人。」 龔明鑫嗆經濟學人「有病」 不憂匯率戰。
巧合的是,就在這場論戰白熱化之際,新台幣匯率本身卻沒有維持其「被壓低」的姿態。 觀察近期的市場動態,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在 2025 年 11 月 17 日一度觸及 31.235 的半年新低,與此同時,全球主要貨幣如日圓也持續對美元貶值,日圓匯率兌美元跌至157日元區間,這顯示了匯率的波動,其實是國際市場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 此外,台美之間關於匯率的聯合聲明,也暗示了央行在匯率政策上的操作空間可能趨於保守,預示著新台幣未來或許會進入一個「阻升不阻貶」告終,反而可能大波動的時代,看懂台美匯率聲明1/新台幣進入大波動時代央行阻升也阻貶4大重點一次看。
對投資人而言,這波匯率與財報的雙重奏,無疑是機會與挑戰並存。 輝達財報的超乎預期,讓全球 AI 概念股鬆了口氣,預計將為科技股帶來一波反彈。 然而,匯率的變動卻可能讓單純的出口數字蒙上複雜的色彩。 如果新台幣長期走弱,固然有利於外銷導向的大型科技企業,但對於進口原物料的中小企業來說,成本壓力將會倍增。 對一般民眾而言,這感覺就像是「月薪沒變,但進口商品變貴了,海外旅遊也花更多錢了」。 這不再只是數字的波動,而是反映出台灣在面對全球化競爭與產業轉型壓力下,必須重新思考其經濟發展策略的轉變正在發生。 換句話說,當我們享受半導體帶來的出口紅利時,是否也應關注匯率政策對國內其他產業與民生消費的影響,以避免經濟果實過度集中?
總結來說,新台幣匯率的辯論和近期市場波動,絕非僅是冰冷的財經術語,而是台灣經濟體質與未來方向的關鍵探討。 尤其當全球經濟格局因地緣政治、供應鏈重組及 ESG 趨勢而劇烈變革之際,台灣能否跳脫過往對出口的單一依賴,轉而發展更具韌性、包容性及多元化的經濟模式,才是真正值得我們深思的議題。 市場短線可能因輝達財報而激昂,但別忽略長線而言,政府在匯率政策上的彈性與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將對台灣的經濟前景產生深遠影響。 下次央行的利率決策會議,以及政府對產業升級與內需提振的具體政策,都將是我們判斷台灣經濟航向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