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熱潮下的三個隱憂:安全、空污與電網壓力如何牽動台灣政策與產業鏈。

今天的科技大事是電動車快速普及帶來的新問題。國內外接連出現的事故、研究與政策討論讓這個看似「綠色」的轉型出現裂縫。值得談的是,這不只是車廠或消費者的事,而是牽動城市空氣、能源規劃與法規設計的系統性課題。脈絡與關鍵背景來自幾則近期新聞事件。國內首輛電動商用車下線,代表本土供應鏈與製造能量正在成形。同時

美歐定半導體、藥品關稅上限15%:對台灣是緩衝還是新常態?

今天的科技大事是美國與歐盟公布聯合貿易架構聲明,將藥品與半導體等關鍵項目的關稅上限訂在15%。 這個結果比市場先前擔憂的大幅懲罰性關稅溫和,但已經改變了全球供應鏈政治與企業決策的計算方式。 值得談的原因在於,半導體不再只是產業問題,而是國家安全與外交工具,台灣在全球製程與封測環節的角色因此更複雜也更

智慧製造大展的下一步:AI 機器人能提速台灣產業,但能源與政治風險也跟著上場。

今天的科技大事是什麼?為什麼值得談?。台北的智慧製造與自動化展會上,AI 賦能的機器人與跨界合作成為焦點,從達明機器人宣布與 NVIDIA、SCHUNK、工研院合作,到台達展示以 AI 優化的製造方案,市場氛圍明顯從硬體設備轉向「軟體+資料」的生產力提升。這不只是產品秀與行銷話術。它代表台灣製造正迎

Pixel 10 上市不是只有新手機:從 Google 的邊緣 AI 到台廠供應鏈的新機會。

今天的科技大事是 Google 發表 Pixel 10 系列手機。 這個新品不只在硬體規格上被討論。 更關鍵的是它象徵 Google 在「把 AI 放到手機上」的下一步布局。 這件事值得談,因為手機廠的每一次技術轉向,都會帶動晶片、封測與應用生態的連鎖反應。 先看脈絡與背景。Pixel

美國要入股英特爾、台灣拚智慧製造,半導體與機器人兩條賽道誰受衝擊與誰得利?

今天的科技大事是美國政府擬入股英特爾(約10%),攪動全球半導體供應鏈與資本布局。 同一天,台灣舉辦的智慧製造展也宣示AI機器人產值衝破兆元,顯示製造端的自動化熱潮正快速擴張。 先說脈絡。 美國出手入股英特爾,官方說法是要穩定晶片供應並強化國家戰略能量,這不只是資金投入,更是政策與產業整合的訊號。此

當美國喊出「300%半導體關稅」,台灣能不能坐得住?

2025年8月19日,美國政治圈再度把「對半導體大舉加徵高額關稅」掛上檯面,引發市場震盪。這不是單純的貿易措辭,而是牽動全球供應鏈、投資布局與產業安全的系統性風險。因此,與其被動恐慌,不如理解這場風暴的脈絡與我們能做的防護。先說脈絡。美方提高半導體關稅的想法,部分源於競爭與國安考量,市場已有多方試算

從「機械百米飛人」到生產線上的人形工人,下一步是誰的飯碗?

今天的科技大事是一場結合娛樂與工業意涵的盛事:首屆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落幕,機械百米飛人的影片在社群上熱傳。 同一天,新聞也提到鴻海的 FoxBrain 與輝達合作訓練模型,最快可能在明年第一季把人形機器人導入生產線。 這兩個看似不同的場景,其實同時指向一個核心議題:人形機器人從「秀場」走向

300% 關稅陰影下的台灣半導體:震盪、韌性與必須的調整。

今天的科技大事是美國前總統川普放話,未來可能對進口半導體課徵高達300%的關稅。這個聲明在8月17日至18日掀起金融市場與產業圈的連鎖反應,台股半導體類股當日即見大幅震盪。事件值得關注,因為半導體既是全球供應鏈核心,也是台灣經濟的戰略命脈,短期市場情緒與長期產業布局都會受影響。事情的脈絡與關鍵背景先

AI幫你比價訂機票,旅遊消費迎來「智慧議價」時代。

AI幫你比價訂機票,旅遊消費迎來「智慧議價」時代。今天的科技大事是:媒體報導 AI 工具能自動幫旅客比價、推薦航班與行程,社群上也開始流傳用 AI 找到超值票價的成功案例。這不只是省錢工具的升級,而是讓消費決策出現新介面,值得討論對個人出行與產業的影響。這項現象的脈絡是,近年大型語言模型(LLM)與

川普喊出「半導體關稅最高300%」──台灣產業的兩週危機與長期賭注

今天的科技大事是什麼?為什麼值得談?。美國總統川普在近日公開表示,將在兩週內制定新半導體進口關稅,並暗示稅率「先低後高」,最高可能上看300%。這一言論瞬間成為全球市場焦點,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重要一環,自然成為被討論的對象。此事不只是關稅數字的波動,而是牽動供應鏈重整、企業投資決策與國家產業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