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虹收購華力:中國「半導體合縱連橫」對台灣的三個警訊。

今天的科技大事,是華虹半導體擬收購華力微電子約97.5%股權的消息。這樁交易不只是企業合併,還透露出中國在半導體供應鏈上追求自給與整合的急迫性。這個動向值得台灣讀者留意,因為它牽動到市場競爭、供應鏈重組與政策博弈三大層面。華虹收購華力的背景,跟近年中國推動半導體自主化的政策密切相關。在美國對部分中國

美國收緊對華半導體設備授權,台廠是風險還是機會?

今天的科技大事是美國收回對三星與SK海力士在中國取得美國製造設備的授權。 這個決定不只是兩家韓企的困境,而是一次重新洗牌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信號。 背景來看,美國以國安與供應鏈韌性為由,調整對外設備輸出的規範,令在中國擴產的外資晶圓廠面臨更多限制與不確定性。 此舉已引發市場對中國半導體自給路徑的焦慮,同

美國新規鎖定三星、SK 海力士與英特爾,台積電為何「沒被點名」?

美國新規鎖定三星、SK 海力士與英特爾,台積電為何「沒被點名」?今天的科技大事是美國在聯邦公報中公布新規,收緊對中國先進製程設備的出口許可,限制三星、SK 海力士和英特爾在中國取得美國製造設備的豁免。這件事值得談,因為它不是單純的貿易管制,而是新一輪的科技脫鉤與供應鏈重組,將直接改變晶片製造的地理與

美國擴大「半導體國安課稅」,台灣要如何在地緣政治與市場間求穩?

今天的科技大事,是美國再度把半導體推到國安與貿易政策的風口上。華府正在討論透過擴大以「232條款」課徵關稅,以及取消部分對韓廠在大陸擴產的特例,來限制特定國家或地區的半導體擴張。這波政策值得台灣關注,因為它不只是關稅數字變動,而是可能重塑全球晶片供應鏈與投資版圖。要看懂這件事,先回到脈絡。美國過去兩

美國入股英特爾:從補貼到控股,半導體戰略的新分水嶺。

美國入股英特爾:從補貼到控股,半導體戰略的新分水嶺。今天的科技大事是美國政府宣布以約57億美元入股英特爾並取得認股權證。這件事值得談,因為它不只是企業融資,而是國家層級對半導體供應鏈主導權的公開動作。英特爾近年來在製程與投資節奏上屢受挑戰,白宮透過資金加持與選項權,目的是把落後的國內晶圓代

從打詐到「最會用AI」:數發部的新政在臺灣能不能真正守住民眾的資安與隱私?

從打詐到「最會用AI」:數發部的新政在臺灣能不能真正守住民眾的資安與隱私?今天的科技大事是數位發展部提出未來施政重點,將打擊詐騙列為優先,並提出要把台灣打造成「最會用 AI 的國家」。這件事值得討論,因為它不只是技術或執法議題,而是牽動到個人資安、政府數位服務信任,以及產業如何在全球 AI 浪潮中找

AI 帶動的半導體熱潮:台灣能搶到多少黃金蛋糕?

今天的科技大事是什麼?AI 應用爆發帶動一波半導體投資與股價上揚。研究機構與市場行情都指出,未來數年半導體需求將被 AI 驅動,相關公司與 ETF 因而成為資金焦點。這不只是股市故事,對台灣產業與就業結構也有實際影響,值得一般讀者看懂背後脈絡與風險。這件事的脈絡與關鍵背景。近來多篇報導與研調把焦點放

半導體「脫鉤」再起:美國關稅、北京自給與台灣的兩難選擇。

今天的科技大事,是美國提出對部分半導體相關產品高額關稅的討論,以及中國強力推進半導體自給畫面同時被熱議。這兩股力量在同一時間放大,讓台灣這個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核心,必須重新評估戰略與風險承受度。近來媒體報導指出,美國內部有對外國半導體產品擬課高關稅的討論,最高達三百%的消息成為市場震盪焦點。與此同時

美國入股英特爾,半導體供應鏈的「去風險」還是「再分割」?

今天的科技大事,是美國政府把晶片補助從補貼變成持股,實際入股英特爾的新聞。這件事立刻成為市場與政經圈的焦點。因為它不只是資金挹注,還象徵美國把半導體戰略從「補助與補貼」走向「股權介入」,並可能與接下來的關稅政策共同作用,改寫全球供應鏈分工與台灣廠國

紐約放行自駕車試行,司機抗議揭示我們沒準備好的「自動化社會」

今天的科技大事是紐約市批准自駕車進入實地試行,並引發網約車司機群起反彈,批評可能威脅市民安全與就業穩定。 這件事值得談,因為它把抽象的技術議題拉到每天上班、搭車的生活場景,讓普通民眾感受到自動化帶來的直接衝擊。紐約市的決定不是孤立事件。從近年來自駕車廠商與城市政府的多方測試,到法規逐步鬆綁,自駕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