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擴大「半導體國安課稅」,台灣要如何在地緣政治與市場間求穩?

今天的科技大事,是美國再度把半導體推到國安與貿易政策的風口上。華府正在討論透過擴大以「232條款」課徵關稅,以及取消部分對韓廠在大陸擴產的特例,來限制特定國家或地區的半導體擴張。這波政策值得台灣關注,因為它不只是關稅數字變動,而是可能重塑全球晶片供應鏈與投資版圖。要看懂這件事,先回到脈絡。美國過去兩

紐約放行自駕車試行,司機抗議揭示我們沒準備好的「自動化社會」

今天的科技大事是紐約市批准自駕車進入實地試行,並引發網約車司機群起反彈,批評可能威脅市民安全與就業穩定。 這件事值得談,因為它把抽象的技術議題拉到每天上班、搭車的生活場景,讓普通民眾感受到自動化帶來的直接衝擊。紐約市的決定不是孤立事件。從近年來自駕車廠商與城市政府的多方測試,到法規逐步鬆綁,自駕技術

美歐定半導體、藥品關稅上限15%:對台灣是緩衝還是新常態?

今天的科技大事是美國與歐盟公布聯合貿易架構聲明,將藥品與半導體等關鍵項目的關稅上限訂在15%。 這個結果比市場先前擔憂的大幅懲罰性關稅溫和,但已經改變了全球供應鏈政治與企業決策的計算方式。 值得談的原因在於,半導體不再只是產業問題,而是國家安全與外交工具,台灣在全球製程與封測環節的角色因此更複雜也更

從「機械百米飛人」到生產線上的人形工人,下一步是誰的飯碗?

今天的科技大事是一場結合娛樂與工業意涵的盛事:首屆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落幕,機械百米飛人的影片在社群上熱傳。 同一天,新聞也提到鴻海的 FoxBrain 與輝達合作訓練模型,最快可能在明年第一季把人形機器人導入生產線。 這兩個看似不同的場景,其實同時指向一個核心議題:人形機器人從「秀場」走向

川普喊出「半導體關稅最高300%」──台灣產業的兩週危機與長期賭注

今天的科技大事是什麼?為什麼值得談?。美國總統川普在近日公開表示,將在兩週內制定新半導體進口關稅,並暗示稅率「先低後高」,最高可能上看300%。這一言論瞬間成為全球市場焦點,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重要一環,自然成為被討論的對象。此事不只是關稅數字的波動,而是牽動供應鏈重整、企業投資決策與國家產業政

美國232半導體關稅風暴:為何台灣的防護網難靠一兩家公司撐起?.

今天的科技大事,是美國可能啟動以「232條款」對半導體課稅的消息,外界甚至討論到高達100%的關稅幅度。這不是只有關稅數字的問題。它攪動的是全球供應鏈、資本市場與台灣數以萬計中小供應商的生存風險。先說脈絡。這波風向由美國政府內部討論升溫,媒體報導指出本周可能公布具體方案,並且有聲音主張極高的關稅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