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拋700億美元AI與能源鉅資 投資賽局將如何改寫全球科技競爭?
2025年7月,前美國總統川普傳出擬投資高達700億美元,加速布局人工智慧(AI)與能源領域,並有所謂核能產業股價響應上漲的消息(來源:奇摩股市)。在全球科技競爭如火如荼的當下,這項動作不僅攪動了產業風向,也折射出美中對科技與能源的角力正在進入新階段。
Buff Press Room 增強新聞室增強你的資訊雷達!
2025年7月,前美國總統川普傳出擬投資高達700億美元,加速布局人工智慧(AI)與能源領域,並有所謂核能產業股價響應上漲的消息(來源:奇摩股市)。在全球科技競爭如火如荼的當下,這項動作不僅攪動了產業風向,也折射出美中對科技與能源的角力正在進入新階段。
近日台股市場一片熱絡,受到台積電股價飆升至1115元新高的帶動,不僅激勵了整體市場情緒,也再次凸顯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然而,這股熱潮卻並非單純的股價波動,而反映出全球科技產業鏈重構及地緣政治經濟的深刻變化,對台灣經濟與投資環境產生多層面影響,值得我們細細剖析。
近期,半導體業界一則重磅消息引起廣泛關注:美國政府正式准許輝達(NVIDIA)H20降規AI晶片出口中國市場。這不只是商業層面的簡單解禁,更是牽動全球科技供應鏈布局以及AI產業發展的關鍵轉捩點。
7月14日,高雄三元能源科技鋰電池廠突發大火,造成至少15人輕微受傷,也引發廣泛關注。這起意外不僅衝擊了當地環保與安全規範,更在綠能產業與投資市場掀起波瀾。綠能時代來臨,電池安全問題日益嚴峻,這背後隱藏的是技術成熟度與產業鏈風險的雙重課題。
7月11日,全球晶片龍頭輝達(Nvidia)市值突破4兆美元,正式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超越微軟、蘋果等科技巨頭。此一里程碑不僅彰顯輝達在人工智慧(AI)與高效能運算領域的絕對領先地位,更揭示了科技產業資本市場的聚焦與轉向。
2025 年 7 月,中歐雙方在電動車產業的談判進入關鍵階段,據陸媒報導,技術部分已「基本完成」,僅剩最後潤飾細節。這項動態看似局部經貿新聞,卻反映全球能源轉型、汽車電動化浪潮與地緣政治下產業鏈布局的新局面,值得台灣產業與消費者細心觀察。
2025年7月初,台灣半導體產業再度成為全球焦點,不僅因為產業政策持續推動,也因為新興技術與產業鏈合作逐步深化,尤其在AI與智慧製造的結合上持續創新。面對全球半導體供給鏈重組與國際政治局勢複雜,台灣如何利用自身優勢,從傳統製造基地晉升為科技創新中心,成為所有人關注的問題。
Meta執行長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於2024年6月宣布成立「超級智慧實驗室」,這個決策成為近期科技圈的熱門話題。這並非普通的AI部門擴張,而是Meta押下龐大資本,誓將其AI戰力整合升級,瞄準超越人類智慧的下一代人工智能系統。
近期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焦點再次聚焦於美國對中國出口限制的最新動向。根據2025年6月23日的多家媒體報導,美國傳出擬取消半導體設備與技術對華出口的豁免,這項政策改變可能對中國半導體巨頭如中芯國際與華虹半導體等造成壓力,同時也牽動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未來發展。
近期台灣與全球電動車市場的變動,再度成為熱議話題。從《臺中市加速電動車友善環境建構綠色低碳都心》(奇摩新聞,2025-06-23)指出的地方政府積極布建充電設施,到《高市議員李雅靜呼籲政府正視電池安全》(中華新聞雲,2025-06-22)反映的頻繁電動車自燃事件,交織出產業發展與安全管理兩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