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熱潮退燒了嗎?價格戰、政策變動與台灣供應鏈的下一場考驗。
今天的科技大事是電動車市場出現明顯降溫訊號。不只中國大型車廠因價格戰利潤受損。台灣在地的電動機車也傳出 8 月銷量腰斬的消息,且貨物稅修法可能進一步衝擊市場情緒。這些看似各自的新聞,其實共同指向消費補貼退場、產能過剩與政策風向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回顧脈絡,我們過去幾年看到資本、補貼與快速擴產推動電動車
Buff Press Room 增強新聞室增強你的資訊雷達!
今天的科技大事是電動車市場出現明顯降溫訊號。不只中國大型車廠因價格戰利潤受損。台灣在地的電動機車也傳出 8 月銷量腰斬的消息,且貨物稅修法可能進一步衝擊市場情緒。這些看似各自的新聞,其實共同指向消費補貼退場、產能過剩與政策風向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回顧脈絡,我們過去幾年看到資本、補貼與快速擴產推動電動車
今年六月,一則關於中歐電動車價格磋商即將進入最後階段的消息引起市場高度關注。這不僅是中歐之間的貿易談判,更影響著全球電動車市場的定價策略與競爭態勢。隨著新能源車銷量推升、價格戰愈演愈烈,中歐的這場價格承諾或將成為未來電動車產業格局的關鍵指標,值得我們用心觀察。
今年5月底,全球電動車市場再起波瀾,中國品牌比亞迪(BYD)大幅降價掀起價格戰,歐美市場競爭態勢也日益激烈;同一時間,台灣經濟部擬調降電動車關稅,台灣本土車廠則流露出「被擠壓」的焦慮聲浪。這些動態不只是電動車產業的短期波動,更折射出全球新能源轉型、國際貿易政策與區域產業鏈重塑的深層趨勢,值得我們深入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