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底,全球電動車市場再起波瀾,中國品牌比亞迪(BYD)大幅降價掀起價格戰,歐美市場競爭態勢也日益激烈;同一時間,台灣經濟部擬調降電動車關稅,台灣本土車廠則流露出「被擠壓」的焦慮聲浪。這些動態不只是電動車產業的短期波動,更折射出全球新能源轉型、國際貿易政策與區域產業鏈重塑的深層趨勢,值得我們深入剖析。
回顧整體脈絡,中國電動車市場快速擴張,品牌如比亞迪憑藉規模優勢與供應鏈整合力持續擴大市占,近期宣布再次大幅降價,刺激銷量卻也加劇整體產業利潤率下降,甚至帶來不少質疑聲音。與此同時,電動車熱潮席捲全球,歐洲多國銷量持續增長,但特斯拉卻面臨銷售下滑壓力。台灣則在5月傳出經濟部擬將電動車關稅從現況大幅調降至12.5%,以配合全球環保趨勢及政策方向,然而牽涉本土車廠,特別是裕隆等電動車產業主力,憂心被更廉價的進口車款擠壓生存空間,經濟部則回應將持續聽取產業意見並慎重評估。
這一切揭示了兩大趨勢:其一,電動車產業的價格戰正在成為常態,尤其是以中國品牌為引領的「低價策略」,透過補貼、成本優化加速滲透市場,讓全球供應鏈朝向更精細的成本控制與技術升級挑戰;其二,各國政府政策成為左右電動車市場生態關鍵,包括關稅設定、補助政策及環保法規,直接左右本土產業發展命脈。對台灣一般消費者而言,降關稅有望讓電動車價格更親民,降低購車門檻,推動綠能交通普及;但對車廠與供應鏈而言,則是不得不加快技術創新與市場差異化經營,避免陷入價格惡性競爭的泥淖。
此外,價格戰背後藏著產業鏈重心轉移的訊號。中國電動車廠的電池技術日益成熟(如寧德時代的最新技術突破),加上中美半導體關稅談判持續、全球晶片供應鏈重組,台灣半導體產業雖仍維持優勢,卻也面臨地緣政治與市場需求雙重複雜挑戰。電動車產業鏈延伸至半導體、能源材料與軟體服務,跨域協作和策略布局成為台灣產業競爭力關鍵。
值得注意的是,社群媒體與產業論壇如 Mobile01 電動車板與各大財經媒體持續熱議這波價格戰與關稅議題,顯示民眾對於科技與政策如何影響日常生活有著高度關注與逾越業界的參與感。這讓政策制定者與企業在推動電動車普及的同時,不得不更加注重消費者期待與市場溝通,才能取得共識、推動整體產業進步。
面對既有全球力量博弈與價格競爭的雙重壓力,台灣電動車產業與相關供應鏈必須強化核心技術與差異化優勢,善用半導體及AI等先進技術提升產品附加價值,同時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與市場布局,才能在未來新能源車產業生態中占得一席之地。
總體而言,電動車這塊新興戰場的變動不只是價格波動或政策調整,更是科技競爭、環境永續與產業升級交織的縮影。台灣身處全球供應鏈樞紐,必須在政策制定與產業創新中找到平衡點,化解外部壓力,抓住全球淨零轉型帶來的機遇,避免成為價錢戰中的輸家。正如近期台灣金管會宣布積極推動金融科技、半導體產業開出薪資新高(關於AI、半導體職缺逾千),顯示本地科技人才仍是致勝關鍵,唯有持續深耕技術與服務,才能迎接電動車及新能源科技全面爆發的未來。(參考報導:擬降「電動車關稅」至12.5% 車價估少10萬 – MSN,天下誌:比亞迪賣贏特斯拉卻要大降價?電動車價格戰再起?,專家:中韓人工智慧製造業崛起 – 鉅亨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