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熱潮退燒了嗎?價格戰、政策變動與台灣供應鏈的下一場考驗。

今天的科技大事是電動車市場出現明顯降溫訊號。 不只中國大型車廠因價格戰利潤受損。 台灣在地的電動機車也傳出 8 月銷量腰斬的消息,且貨物稅修法可能進一步衝擊市場情緒。 這些看似各自的新聞,其實共同指向消費補貼退場、產能過剩與政策風向帶來的系統性風險。

回顧脈絡,我們過去幾年看到資本、補貼與快速擴產推動電動車爆發式成長。 但隨著補貼退坡與市場分化,價格成為競爭主場,進而壓縮廠商毛利。 紐約時報指出中國政策開始為電動車「降溫」,以避免過度產能堆疊。 同時,媒體報導比亞迪利潤下滑與中國市場的價格內捲,凸顯大廠也不是例外。 在台灣,據報導 2025 年 8 月電動機車銷量下滑至約 4,227 輛,並有聲音擔憂貨物稅修法會讓買氣更緩。 這些消息不是單點,而是全球供應鏈、政策與消費端同步震盪的反映。 參考來源:紐約時報中文網:中國政府為何要為電動汽車熱潮「降溫」。 參考來源:Inside:中國電動車榮景不再。 參考來源:奇摩新聞:電動機車 8 月銷量腰斬。 參考來源:DIGITIMES:貨物稅修法恐衝擊電動機車

那這些變化代表什麼趨勢,會如何影響你我? 短期對消費者是利多的表面:價格更低、選擇變多。 但長期看,價格戰會淘汰缺乏成本優勢或差異化的廠商,造成市場重新洗牌。 對台灣產業鏈來說,影響分成三層:製造端、零組件供應商與新創應用。 像 Gogoro 這類以本土市場為主力的電動二輪業者,面臨政策調整與需求波動的雙重風險。 但轉為機會的路徑也存在。 第一,台灣在電池管理系統、馬達控制與電力電子(例如 SiC)有技術優勢,可藉由提高產品附加價值避開低價競爭。 第二,公車、商用車和智慧運輸等 B2B 市場仍有成長空間,台灣廠商可從消費端轉向服務與整體解決方案。 第三,半導體與封裝技術的上游能力若能與車用市場更緊密結合,便可在供應鏈升級中取得更高利潤。 參考來源:富聯網:漢磊推 SiC 新平台。 參考來源:風傳媒:打造電動車的「數位方舟」—公車市場案例

結語與提醒:電動車的「回檔」不是終點,而是市場從高速擴張走向理性分化的開始。 台灣不能只看銷售數字的短期起伏。 政策設計、產業升級與市場定位必須同步調整。 製造商與供應商要把資源放在提高技術門檻與延伸服務上,政府則應以結構性支持(如研發、標準與國際合作)替產業鋪路。 關鍵不是誰搶了補貼,而是誰能在價格之外,提供消費者看得見的長期價值。

引用來源(部分):紐約時報中文網:中國政府為何要為電動汽車熱潮「降溫」Inside:中國電動車榮景不再奇摩新聞:電動機車 8 月銷量腰斬DIGITIMES:貨物稅修法恐衝擊電動機車PChome:比亞迪 Q2 獲利下滑TechNews:印度發展半導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