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日產電動車合作抵近實現:台日科技工業鏈新篇章

2025年7月,日產汽車與鴻海集團的電動車合作傳出明顯進展,雙方正積極磋商,將藉由活用位於日本神奈川的追濱工廠進行電動車生產。這項合作被視為全球電動車產業供應鏈重塑的重要指標,也是台灣科技製造企業跨國布局的最新典範。伴隨著全球新能源汽車激烈市場競爭,以及電動車銷售面臨衰退壓力,此合作何以在此時浮上檯面?又將如何影響台灣及區域產業格局?

回顧脈絡,鴻海多年來尋求轉型升級,積極布局電動車及智慧製造領域。日產為日本汽車龍頭,近年面臨財務壓力與市場競爭挑戰,須尋找新的合作模式以提升生產效率及降低成本。鴻海此次計畫不僅希望協助日產強化產能,更想以電動車作為切入點,擴大在日本乃至全球的製造足跡。追濱工廠為日產的重要生產基地,如若雙方合作成行,將延續工廠生命週期,並有望帶入更多先進製造技術。此合作也反映出製造業的「跨國聯盟」趨勢,在全球電動車供應鏈調整與政策壓力下,產業鏈整合成為維持競爭力的關鍵。

這一合作的背後,折射出三大趨勢。首先,電動車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洗牌。根據《工商時報》報導,今年上半年電動車市銷量衰退近三成,市場需求波動迫使車廠尋求更靈活且成本效益更佳的生產策略。其次,跨界合作成為產業轉型核心。鴻海作為科技代工巨頭,提供製造、組裝及供應鏈管理優勢,日產則帶來品牌、技術及市場通路,雙方強強聯手能實現資源共享與風險分散。第三,區域產業鏈重組趨勢明確,台灣企業憑藉先進製造及AI應用能力,積極融入日本及全球車用電子及智慧科技生態圈,展現出產業升級版圖擴張的決心與能量。

從台灣讀者角度看,此合作有望帶動相關供應鏈需求,從半導體、電子零組件到車聯網軟硬整合,全面刺激台灣高科技產業活絡,也提升人才培訓及就業機會。另一方面,面對美中科技戰、供應鏈安全與地緣政治風險,鴻海與日產的合作模式或為台灣科技廠商提供借鏡:透過產業跨國分工與策略合作,減輕單一市場依賴,並尋求多元且穩健的成長路徑。此外,隨著綠能與低碳政策推進,電動車產業的調整不僅僅是市場行為,更牽動政策與企業營運的長期布局。

總結來說,鴻海與日產的電動車生產合作,是台灣科技製造業在全球電動車轉型浪潮中的關鍵一步,亦映照出台日間跨產業鏈協作的新契機。這不只是汽車業的技術革新,亦是製造業戰略整合與產業升級的縮影。讀者未來可持續關注這類整合動態,以及隨之而來的供應鏈調整與政策走向,這將是理解台灣科技產業走向與全球競爭位置的核心關鍵。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