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產汽車正積極與台灣鴻海集團展開合作談判,計畫在日本神奈川追濱工廠生產電動車,藉此緩解日產面臨的財務壓力與工廠關閉風險。這項消息不但牽動日系汽車產業的布局風向,更透露著電動車全球供應鏈正逐步重塑,台灣科技製造能否成功擴大影響力,值得我們深度關注。
日產追濱廠作為其重要生產據點,過去生產燃油車,近年投資電動車轉型卻因成本與需求波動陷入困境。面臨廠區產能過剩及營運壓力,日產考慮與鴻海合作共同活用該廠。鴻海長期在全球電子代工產業佔有一席之地,近年積極布局電動車,與日產合作不僅加速其日本市場落地,也將借助日產品牌與日本嚴謹品質要求,提升自身電動車產品競爭力。
這樁合作透露兩大趨勢。其一是汽車產業「跨界結盟」加速。汽車製造已不僅是車廠獨角戲,鴻海此舉類似蘋果供應鏈的角色轉變,顯示硬體大廠正以專業製造優勢切入傳統車廠的生態系,催生新型態產業協作模式。其二是電動車市場進入新階段:雖全球電動車銷售今年上半年衰退近三成(工商時報 2025/07/07),但以更靈活與成本優勢製造能力為核心競爭力的企業,仍能突圍。鴻海搭上日產這匹老馬,盼望能激活北美、亞洲等多個市場的生產版圖。
對消費者而言,這短期內也許意味著更多品牌和產品選擇,更親民的電動車價格有望出現。特別是鴻海承諾用科技提升智慧製造與品質控管,車輛的使用可靠性與安全性將是首要課題。值得留意的是,近期台南電動車起火事件(奇摩新聞 2025/07/06)提醒著製造商與消費者,電動車相關安全監管和技術進步,仍是不可輕忽的關鍵面向。
此外,鴻海對日本市場的投入,也與全球電動車產業「在地化生產」的趨勢相呼應。面對地緣政治風險、供應鏈斷鏈與成本上升,建立多元生產基地成為大勢所趨。日產與鴻海合作若能成功,將進一步複製台灣半導體產業鏈的彈性與效率優勢至汽車產業,台灣的智慧製造實力也因此獲得更多國際認可與商機。
不過,未來挑戰也不少。日方的品質標準嚴格,鴻海如何兼顧成本控制與品質管理,是合作成功的關鍵;此外,全球電動車市場仍處波動期,政策補貼、價格競爭與消費者接受度將左右產業成長態勢。
展望未來,鴻海與日產的合作不只是兩家公司間的產能結盟,更隱含著亞太地區在綠能電動車賽道上的版圖再分配。同時,業界如何透過跨域合作、智慧製造與供應鏈韌性建構,在新一波科技革命中占據有利位置,是台灣不可忽視的重大命題。
台灣讀者可從中理解,電動車的未來不只關乎汽車品牌,更是全球科技、生產鏈、產業政策交織的複雜局勢。關注這類跨國合作動態,能更具前瞻性地掌握台灣科技產業的下一波機會和挑戰。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