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一場人工智慧領域的「人才戰爭」再次引發全球科技圈熱議。社群巨頭Meta短短兩週內,從OpenAI挖角至少八位頂尖的AI研究人員,激起OpenAI高層強烈反彈,甚至公開以「令人不齒」來形容Meta的挖才手法。這不只是單一企業間的人才流動,而是揭示了AI產業競爭力角逐的最新趨勢,以及背後更深的文化與戰略意涵。
Meta這波動作的關鍵背景在於其近期成立的「超級智能」團隊,目標是開發超越人類智慧的人工智慧系統,並由執行長查克柏格親自督軍。為達成這場「超智慧」競爭,Meta不惜祭出優渥條件,試圖吸納OpenAI包括蘇黎世辦公室創始人Lucas Beyer、Alexander Kolesnikov等頂尖華裔研究員。據傳部分人才甚至獲得相當可觀的簽約獎金,呈現出科技巨頭為爭奪AI核心技術與人才,不惜重金搶人的態勢。
OpenAI執行長奧特曼與首席研究長馬克陳分別在公開內部信函及Slack備忘錄中表達遺憾與憤怒,認為這種挖角行為不僅傷害了團隊凝聚,也可能造成文化斷層。奧特曼更強調OpenAI獨特的「使命感」與「文化」才是留人關鍵,批評Meta只將AI視為工具,缺乏更遠大願景。面對挑戰,OpenAI正重新檢討薪酬與人才挽留機制,企圖在競爭中穩住核心人才。
這波事件反映出AI產業正加速進入一場從技術比拼轉向「人才與文化」的全方位競賽。對台灣讀者而言,這不只是在矽谷或美國的企業爭奪戰,更揭示全球AI技術發展的動能來源和文化路線之爭。台灣科技產業如果想在AI浪潮中持續保有競爭力,不僅要重視技術研發硬實力,更不可忽略吸引及留住人才的軟實力,包括企業文化、使命感與長遠發展規劃。
同時,Meta和OpenAI爭鬥背後,還反映了當前科技界普遍面臨的薪資泡沫與擠壓問題。當頂尖人才薪酬要求不斷攀升,企業必須尋找平衡策略,否則易陷入「人才買賣」的惡性循環,形成短期競賽但長期卻耗損合作與創新動能。特別是在台灣,如何結合在地人才培育與國際視野,打造有吸引力的職場環境,將是面對全球人才流動時不可忽視的課題。
此外,這場「傳教士」與「雇傭兵」的比喻,揭示了科技產業內部對價值與理想的不同看法:是為了企業利益和薪水工作的員工,還是為了推動技術進步與實現願景而奮鬥的先驅。台灣科技人也許可以從中反思,自己想要的職業定位與發展路線,以及企業如何在短期利益和長期使命間取得平衡。
總結來說,Meta與OpenAI的這次風波,是現代科技競爭的一面鏡子,映照出AI成為下一波產業革命核心的同時,人才、文化與理念的競爭更不可避免。對台灣而言,不只是關注技術突破,更該看到人才培育和組織文化的投資,預備好迎接未來AI時代的浪潮挑戰。
參考資料:Meta高薪挖角同業人才 OpenAI痛批「令人不齒」 (Yahoo新聞, 202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