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電動車市場再掀波瀾,在全球逐步邁向低碳經濟的浪潮中,各大汽車品牌和科技企業紛紛展開新一輪技術競賽,力圖在日益激烈的電動車市場中奪得先機。通用汽車與LG攜手開發全新電池技術、豐田新款bZ4X預計於明年澳洲上市、Volkswagen則計劃以更低售價與新電池平台攻占市場,以及多國政策與基礎設施的加速敲響電動車普及的鼓聲,這一切值得關注,因為牽動的不僅是汽車產業的未來版圖,更將深刻影響台灣及全球的能源、製造、乃至生活方式。
回顧過去數年,電動車(EV)產業從市場試探走向規模擴張。近日國際能源署(IEA)報告指出,2024年全球電動車市場占率突破20%,預估2025年將攀升至25%以上,顯示綠能轉型勢不可擋。此次通用汽車和LG攜手研發新一代電池技術(LMFP電池)目的明確:降低電池成本,提高續航力與安全性,此舉不僅能使電動車售價更親民,也將強化車廠在市場的競爭力。豐田和Volkswagen分別藉由車款升級與平台創新,嘗試搶占不同地域與消費族群的購車需求。然而,市場需求的增長並非一帆風順,Honda在加拿大延遲建廠反映了電動車需求放緩的現實。此外,充電設施的建設、電池安全及事故應變訓練等配套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例如,台灣與彰化共同舉辦電動車事故實戰演練,顯示出對電動車安全的高度關注。
這些發展反映了當前電動車產業正處於「技術突破期與市場整合期」的十字路口。新一代電池技術推動成本下探,意味著更多消費者將能負擔得起電動車,這將加速淘汰傳統燃油車。但同時,技術多元與供應鏈挑戰也帶來不確定性。例如電池的安全性問題頻傳(如北京無人電動車自燃案例),對產業規範及政策提出更高起點。此外,電動車普及呼喚充電樁等基礎設施完善,台灣銳宇能源等業者已布局一站式充電樁服務,以期滿足未來爆炸性市場需求。此波電動車浪潮同時牽動能源政策與產業結構調整,台灣正積極透過科技園區升級與智慧製造強化產業競爭力,確保在全球電動車及半導體供應鏈中占有一席之地。
觀察當前趨勢,我們不得不正視幾個提醒:首先,技術發展雖快,安全與基礎設施的跟進不可忽略,避免成為市場擴展的短板;其次,電動車產業的競爭已由產品本身延伸至整體服務與生態系,包含充電網絡、能源儲存與智慧管理平台(如慧景科技的綠電採購AI代理人成為亮點);最後,全球政策動態頻繁變化,從美國共和黨擬砍新能源補貼、歐洲針對電動車政策討論,到菲律賓、台灣間能源合作,都需密切關注,因為政策風向直接影響產業布局與投資風險。對台灣來說,電子、半導體與電動車產業的緊密結合是未來關鍵,唯有持續推動技術革新與智慧製造升級,才能在全球新能源轉型的浪潮中鞏固優勢並乘風破浪。
參考來源:
降低電動車成本,通用汽車攜手 LG 開發新電池技術 – TechNews 科技新報
2026新款豐田bZ4X電動車亮相 明年澳洲上市 – 大紀元
電動車事故怎麼救?全台消防精英齊聚彰化實戰演練 – 奇摩新聞
亞太區半導體回暖,臺灣IC春燕歸來? – iThome
鴻海劉揚偉接掌電電公會「3願景」 誓打造台灣科技園區 – 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