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啟動AI估齡:創作者擔憂誤判、曝光與隱私

YouTube 的 AI 估齡上線了,創作者與明星的「年齡密碼」開始被機器審視。

聽起來像是保護未成年觀眾的好意,實際上卻讓不少創作者在社群上抓狂。

為什麼值得聊?因為這不只是技術更新,而是把「誰能被看見、誰要被證明」的權力,悄悄交給演算法和平台。

YouTube 宣布會啟動 AI 估齡,自動把疑似未成年觀看的帳號轉入青少年安全模式,若被誤判還可能被要求上傳證明文件才能解除限制。

這條新聞已經在媒體與網路社群掀起討論,YouTube 的公告被《Yahoo奇摩》整理報導,標題直接點到痛點:若誤判恐需提供「證明」。YouTube推AI年齡驗證!若遭誤判恐需提供「證明」

社群的反應很快上線。

有網友在 Threads 和 YouTube 留言串裡問:我的頻道會被誤判嗎?要不要開始在 IG 限動寫真件備份?有些創作者更在留言直接喊冤,認為臉孔、妝容或舞台造型就可能被錯判成「未成年」。

另一邊,Threads 上的熱門討論並不只是技術本身,例如「脆皮奶油烤年糕」這種完全無害的美食短片,也可能因畫面風格或旁白語氣被演算法誤讀觀眾群,進而限制曝光。

事實上,像 MrBeast 這種大型創作者能用送特斯拉之類的招數一夜引爆註冊潮,但對於中小創作者來說,流量一旦被安全模式擋下,就是實打實的收入損失。

這次事件之所以會引起共鳴,是因為它把「平台治理」和「日常創作」連在一起,讓所有做內容的人都感受到一種不確定性。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這也反映出兩件事:一是演算法時代,誰在決定「適合被看見」的標準?

二是使用者的身份認證與隱私之間的張力,當平台要求「出示證明」來恢復權限,這本身就是一個權力與信任的試金石。

結論是,平台的初衷可以是好的,但落地的規則、溝通與申訴機制更重要。

創作者們可以開始做兩件事:一、檢視自己的頻道與內容標註,降低被誤判的可能。

二、透過產業公會或創作者社群,向平台爭取更透明、快速的申訴通道。

你是觀眾還是創作者?你願意為了安全模式讓平台多一層把關,還是擔心那會變成打壓曝光的藉口?

來源:YouTube推AI年齡驗證!若遭誤判恐需提供「證明」
來源補充(社群熱點示例):Threads爆紅「脆皮奶油烤年糕」必吃名單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