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位媽媽在育兒社團問:「早產兒吃益生菌會不會比較安全?」
這個問題不只是個人焦慮,背後藏著父母對抗生素、細菌抗藥性與新生兒脆弱免疫的三重擔憂。當一則國際研究指出,給早產嬰兒補充特定益生菌後,腸道中抗藥性細菌含量下降的新聞被轉分享,討論瞬間爆開。
為何這則研究會引起大量關注?
首先,早產嬰兒在加護病房常需使用呼吸器與多種抗生素,這些醫療必需品同時也提高腸道被抗藥性細菌定殖的風險。研究團隊觀察到,經由口服或餵食特定益生菌後,部分嬰兒糞便中的抗藥性基因負荷下降,讓人看到「減少抗藥菌」的可能性。媒體標題直白易懂,社群上有感性故事(如「我家早產寶寶的腸胃終於穩定了」)配合數據,便迅速擴散。同時,全球對抗生素耐藥性的焦慮正升溫,任何能降低抗藥菌出現的手段,都很容易被視為希望的訊號。
那我們為什麼會被這類消息「打中」?
台灣的父母普遍對嬰兒健康高度敏感。早產就意味著多一次入院、更多的檢查與不確定感,當外界提出一個看似簡單可執行的介入——像是「給益生菌」——家長自然想抓住它。此外,社群媒體放大正面案例、忽略適用族群與菌株差異,讓原本在專業場域裡需謹慎討論的細節,變得像是人人可複製的療法。但臨床實務上,益生菌的效果與安全性仰賴許多變數:嬰兒的出生體重、使用的菌株種類、製劑品質、給藥時間與加護病房的感染管控。值得注意的是,學術報告與媒體報導常集中在「群體統計效益」,卻不一定能直接套用到每一位嬰兒身上。
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做?
這份由新聞摘要呈現的研究(例如 News‑Medical 的報導)提醒我們,益生菌在降低腸道內抗藥菌方面有潛力,但並非萬靈丹。在考慮讓早產嬰兒接觸益生菌前,應與照護醫師討論適合的菌株與劑量,並確認醫院或藥廠的製程與品質控管。同時也要理解任何益生菌製劑在極早產或免疫功能尚未成熟的嬰兒身上,仍可能有導致菌血症等罕見風險;因此醫療團隊的監測與判斷不可取代。當我們在社群看到「某某寶寶吃了益生菌就好轉」的故事時,請記得那是個案,而非普遍適用的臨床指引。
這場關於益生菌、早產與抗藥性的討論,提醒我們兩件事:科技與研究能帶來希望,但細節決定成敗。若有早產嬰兒的家屬在閱讀這類新聞後感到興奮或不安,不妨把問題帶回主治醫師或新生兒科,和團隊一起評估風險與利弊。你會願意知道嬰兒所用菌株的來源與品質檢驗嗎?
引用與延伸閱讀:
Study shows probiotics help preterm babies fight antibiotic-resistant bacteria(News‑Medical,2025‑08‑17)
Probiotics for preterm babies may lower antibiotic-resistant bacteria in gut: Study(India Tribune 簡要轉述,2025‑08‑18)
關於益生菌的基本資訊與可能風險,請參閱 MedlinePlus 的說明:
Probiotics—Medline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