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聯名」成了日常儀式感:一顆雷達、一盒月餅、還有排隊的小確幸。

最近大家的社群塗鴉牆像個聯名展售會一樣熱鬧。從 ZARA 的奶油小熊賣到缺貨,到《七龍珠》立體造型一卡通開放預購,再到各大品牌搶著推出中秋聯名禮盒,話題像接力賽一樣沒停過。這種由聯名、限量、預購組成的日常小潮流,值得一寫,因為它已經悄悄改變我們買東西、社交甚至過節的方式。

這股現象從哪裡來?

一部分來自品牌策略升級,把 IP、回憶與日用品綁在一起,讓商品成為「可以拍照、可以分享」的內容載體。

比如今天新聞看到《七龍珠》雷達一卡通開放預購,馬上引發玩家回憶湧現與搶購話題。

同時間,連平日的生活必需品也被拉去聯名:超商與藥妝做促銷,百貨搶中秋商機推出聯名禮盒,連 ZARA 也把萌系商品賣到缺貨。

社群平台把這件事放大。

有人在 IG 貼出「早起排隊拿預購」的短片,留言笑說:「不是為了用,是為了收藏跟拍照」,也有人在 Dcard 分享被刮刮卡、周邊吸引去消費的小小得意。

為什麼我們會如此有感?它反映了什麼?

首先,這是儀式感經濟的日常化。

過去儀式靠節慶或大事堆疊,現在小物就能讓日常變得「值得紀錄」。

因此大家願意花時間排隊、刷卡,換取一個可以上傳、可以被按讚的瞬間。

其次,這反映出我們對於共同記憶的渴望。

聯名常牽動童年 IP、經典角色或在地味道,這種共同情緒比商品本身更值錢。

再來,FOMO(害怕錯過)和社群認同互相催化:看到別人在限量開箱就會想追上那個「被認同」的位置。

最後,這也是行銷與媒體生態共同塑造的結果:新聞、KOL、朋友的貼文三管齊下,把單一事件瞬間放大成全民話題。

總結。

聯名與預購不只是消費模式,它已經變成我們在社群時代內建的日常儀式。

下次看到朋友為了一款聯名周邊排隊,不妨想一想,他們在交換的,或許不是商品,而是一個「可以說故事、可以被看見」的小確幸。

你最近為了哪個聯名出手了呢?

參考來源:
萌系聯名太犯規!ZARA奶油小熊可愛爆擊、寶可夢卡牌潮T也來插旗,直接賣到缺貨啦
《七龍珠》雷達一卡通8/20限時預購!粉絲童年回憶成真
跨店轉贈很方便!85度C八款中秋禮盒 門市預購85折
八里文旦限時預購 享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