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台積電意外宣布將退出所謂「第三類半導體」市場,這一消息迅速在全球半導體與電動車產業掀起波瀾。此舉對中國電動車巨頭產生顯著影響,更引發各界對半導體產業格局與台灣優勢持續性的深刻討論。為什麼這個決策如此重要?它背後透露出哪些產業脈動?又會如何波及我們日常生活?本文帶你一探究竟。
台積電作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龍頭,長久以來掌控晶圓代工的核心技術與產能,尤其在先進製程與封裝技術領域多有領先。然而,今年稍早,台積電宣布將退出被稱為「第三類半導體」的市場,主要指的是以氮化鎵(GaN)、氮化鋁等化合物半導體為主的新興領域。此類半導體被視為電動車、高頻通信、國防等關鍵應用的基石。台積電決策的轉變,立刻引發中國電動車龍頭企業巨大的不安,因台積電過去是其重要供應商。
來自三立iNEWS與聯合新聞網的報導指出,台積電退出第三類市場將使中國電動車大廠的供應鏈受到嚴重干擾,因為中國廠商尚未建立起完整且競爭力十足的在地化半導體生產供應鏈。這反映出美中科技與供應鏈脫鉤的大趨勢,台積電作為台灣半導體產業的象徵,正選擇專注於擅長且高附加價值的先進晶圓製造,放棄技術門檻較低但卻變數更多的第三類半導體市場。
這個轉變其實與當前全球供應鏈重整、政治經濟環境變動息息相關。從川普政府持續對中國半導體企業實施嚴格限制,到美國半導體業者如輝達(NVIDIA)和台積電積極加碼美國本土產能投資,亞洲半導體生態迅速改寫。值得注意的是,今年5月全球半導體銷售額出現回溫,中國市場則在自主鏈建設和內需撐持下,也呈現產業升級趨勢(MSN報導)。
對消費者來說,看似遙遠的半導體市場調整,實際上將深刻影響電動車產業的技術創新與價格。電動車作為未來綠能交通主流,其電力效率、續航力與安全性極度依賴高效能的第三類半導體元件。台積電退出市場意味著中美兩地廠商必須尋求替代方案,競爭格局因此更激烈。這也可能導致短期供應鏈緊張,價格波動加大。
此外,台灣本地則可能藉由這波產業重組獲得兩面效益。一方面強化台積電對高端製程與先進封裝的投資,凝聚系統封裝、測試等上下游完整生態,促成半導體產業「軟硬整合」新里程碑(聯合報)。另一方面,傳統半導體廠商則須尋求差異化競爭或加強特色材料與化合物半導體領域的深耕,以避免產能過剩壓力。
不過,這塊新興戰場並非無懸念。中國半導體企業IPO熱潮依舊火熱,如科創板受青睞,並想藉自主創新突破美國制裁困境(聯合新聞網)。全球市場仍在期待第三類半導體的規模化與技術提升是否能快速跟上主流晶圓的節奏。
總括來看,台積電退出第三類半導體市場可以視為一次戰略聚焦,希望將資源集中在全球領先的晶圓製程與封裝技術,透過強化產業鏈整合鞏固台灣核心競爭力。而中國電動車大廠與第三類半導體業者將面臨更艱難的挑戰,迫使他們加速自主研發與供應鏈本土化。
對台灣讀者而言,這意味著未來在電動車、5G通訊、高頻應用等日常科技產品背後,可能更深切感受到半導體供應鏈政治經濟影響的震動,也帶來追蹤產業開發、政策動向的必要性。半導體不是只有矽晶片,材料、封裝、應用全都環環相扣,技術路線的抉擇能牽動全球科技與經濟版圖。
歡迎持續關注像台積電這樣的產業巨頭動態,理解背後的布局與挑戰,才能更全面看懂科技新聞背後的深層趨勢與未來潛在的影響。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