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關稅飆高,美國電動車與半導體產業面臨「三殺日」衝擊

近期美國再度揚起「銅關稅」議題,傳出可能將銅稅率提高至50%,此舉讓半導體與電動車產業暴露在前所未有的風暴中。銅作為半導體製造及電動車電機系統的關鍵材料,關稅的激增將直接推升成本,引發業界廣泛不安。本文將剖析這場關稅風暴背後的脈絡、趨勢與對台灣科技業及消費者的深遠影響。

銅材料在科技產業供應鏈扮演舉足輕重之人,尤其是電動車與半導體產業的生產製造無法離開銅的應用。過去幾年,美國因應中美科技競爭,推動一系列貿易保護措施,擴大關稅作為武器。2025年7月,美國財政部傳出準備對銅關稅大幅調升,原因在於要遏止中國在全球銅資源與供應鏈的主導地位,並促進國內資源自給自足。但銅價飆漲一步到位的50%關稅,將使整條供應鏈成本嚴重擴大。

尤其電動車成為新能源時代的熱點議題。福斯汽車第二季電動車銷量飆升38%,歐洲市場更成長73%,反觀特斯拉則遭遇競爭壓力加大。此外,小米推出全新7人座電動車,在大陸市場熱度高漲即將推向外銷。銅稅提升,將衝擊電池、電機及線路製造成本,顯著減損電動車產業的價格競爭力。同時,半導體產業也是銅的重量級用戶。台積電等龍頭廠商依賴特殊銅材料打造先進晶圓,關稅增高無疑增加晶片製造成本,加劇了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不確定性。

這次銅關稅調升不僅反映美中矛盾的焦點外溢,更透露出全球供應鏈「地緣政治風險」提高的訊號。短期內,半導體設備商如聖暉、銳澤反而迎來擴產熱潮,市場看好AI伺服器帶動需求,但成本壓力將壓縮利潤空間。電動車上游零組件廠亦面臨成本轉嫁的難題,車價有上行風險,可能減緩消費者買氣。從消費端來看,汽車政府補助不斷調整,且已出現取消跡象,品牌如保時捷、賓士積極推動電動化車款,但整體市場仍需對價格彈性保持警覺。

對台灣而言,半導體是國家經濟支柱。現在美國半導體關稅的「三殺日」警訊,再次提醒產業鏈需要多元風險布局。由於台灣廠商在全球晶片製造居領先地位,如此貿易壁壘,可能引發轉單效應及供應鏈重組,但同時也讓台灣加速推動本土研發與技術升級成為必然。國泰創投近日對法國半導體新創SiPearl的投資,也是台灣半導體業者尋求跨國合作與技術前瞻的例證。

結合美國銅關稅挑戰與全球電動車加速換代,未來產業格局將更加複雜,從原材料到成品整條供應鏈都需高度警覺,且價格波動將影響新產品開發與市場接受度。政府與企業必須同步加強對新能源與高階半導體技術的支持,強化競爭韌性,也需要消費者理性看待新車價格波動。台灣科技業在百舸爭流中,既有危機也藏機會,「三殺日」是一場考驗,更是技術自主與市場轉型的重要轉捩點。

參考來源:
銅關稅恐衝擊電動車 – Yahoo奇摩新聞
美將在月底發布半導體關稅稅率 業界面臨「三殺日」 – 經濟日報
國泰創投 投資法半導體新創SiPearl – 聯合新聞網
特斯拉持續挫敗!福斯在電動車市場持續領先 – Yahoo奇摩汽機車
半導體擴廠全面受惠 信紘科迎來最佳上半年、年增108% – Yahoo奇摩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