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咖啡機拒絕工作,我們才發現:我們的日子,早就被「儀式感」給寵壞了!

週二的早晨,通常是一切美好的開端。鬧鐘響起,掙扎著爬出溫暖的被窩,然後,準備迎接那一天之中,第一份專屬於自己的「儀式感」。對許多上班族而言,這份儀式感或許是走進熟悉的咖啡店,聞著豆子的香氣,接過那杯能喚醒靈魂的熱拿鐵。又或者,是打開手機的全家APP,用熟練的手指點擊「跨店取」,輕輕鬆鬆換走前幾天

從搶購聯名款到日常儀式感:我們都在尋找生活的「限定版」

今天一早,我的Threads就被Uniqlo與Anya Hindmarch的聯名系列洗版了。一位朋友截圖那件「小眼睛」針織毛衣發文寫道:「天啊,這個必收!太可愛了吧,準備手刀搶!」底下立刻有留言附和:「這次的聯名托特包質感真好,千元有找根本佛心!」大家瘋狂分享著預覽圖、討論著哪間店會比較好搶,彷彿這不是尋常的服飾,而是限量發行的珍寶。社群上,不只時尚界,從便利商店集點活動到手搖飲的新口味,聯名款總是能瞬間點燃大眾的熱情。這種現象背後,隱藏著我們對於生活中「特別」與「限定」的渴望,而這份渴望,正是值得深究的當代消費文化縮影。

誰的錢包還安好?當萬物皆可聯名,我們究竟買了什麼?

最近滑開社群平台,感覺就像進入了一個「聯名宇宙」,每個品牌都像著了魔似的,急著與各式各樣的對象擦出火花。從時尚單品到手搖飲,從居家香氛到零食甜點,這些跨界合作的商品鋪天蓋地而來,讓人幾乎要睜不開眼。今天我在Threads上看到有人發了一張照片,桌上擺滿了Converse與可口可樂的聯名鞋、85℃與吉伊卡哇的蛋糕,還有全聯新推出的

當我們被「聯名」浪潮淹沒:萬物皆可搭,我們的錢包還好嗎?

滑開社群軟體,迎面而來的不只是朋友分享的日常,還有滿坑滿谷、令人眼花撩亂的「聯名商品」訊息。從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到看不見的體驗,彷彿這世界只要加上「聯名」兩個字,就能賦予平凡事物一種魔幻般的吸引力。這股「萬物皆可聯名」的熱潮,不只成了品牌行銷的顯學,也深深刻劃進你我的日常消費習慣中

從「情緒便利商店」到「香菜霜淇淋」:解鎖台灣人日常生活的療癒密碼

2025年10月4日,一則新聞悄悄地在社群間流傳開來,桃園打造了全臺首創的「情緒便利商店」全臺首創「情緒便利商店」正式啟用 王副市長:五感互動把關心理健康。這個名字乍聽之下有些魔幻,彷彿走進店裡,就能買到一罐叫做「快樂」的飲料,或是裝有「平靜」的零食。當生活壓力如影隨形,我們對於「便利」的渴望,似乎已經從物質層面,延伸到了更為幽微的情緒深處

從手搖到精品:全民「聯名」狂熱的背後,是哪種癮?

「欸,你有去搶那個日出茶太X鬼滅之刃聯名杯套嗎?」這句話最近是不是常常在你耳邊響起?又或者,你曾為了BLACKPINK的聯名啤酒,特地跑了趟大賣場。甚至連銀行卡,都出現了星展銀行傳說對決聯名款,讓日常消費也充滿了遊戲感。這些「限定款」不只是商品,它們更是我們生活中一種新的刺激與期待。這股全民聯名狂熱,遠超過單純的商業行為,而更像是一場大型的「生活儀式感」集體創作。

當萬物皆可「聯名」:你我生活中的限定美好與選擇困難症

滑開社群,IG動態牆、Threads上的討論,Dcard的購物分享,到處都看得到「聯名」兩字。從時尚品牌UNIQLO與NEEDLES的破天荒合作,到中華郵政與貓貓蟲咖波的療癒郵票,甚至連華航都和米其林綠星餐廳攜手推出蔬食餐點,2025年10月1日與2日這兩天,各種聯名消息鋪天蓋地。這股聯名風潮,早已從行銷手法,滲透進我們的日常消費,成為一種無孔不入的生活儀式感,也讓我們從中看見消費者的心理轉變。

平凡裡的微光:當「儀式感」成為台灣人的心靈濾鏡

最近滑著社群平台,會發現「儀式感」這三個字,簡直無所不在。無論是 IG 上精心擺盤的早午餐,Dcard 上熱議的居家佈置,還是 Threads 上分享的獨特日常小習慣,這個詞彙總是能輕易捕捉我們的目光。這可不是什麼嚴肅的學術討論,而是一種真實蔓延在我們生活中的氛圍。它悄悄滲透進每個角落,讓我們不禁好奇:

全「聯名」宇宙:從手搖飲到居家小物,為何我們熱愛這場品牌狂歡?

你是否曾經走在路上,眼神不自覺地被某間手搖飲店的新招牌吸引?不是因為品項多新奇,而是上面印著一個你熟悉又意外的「聯名」Logo。最近滑 Threads,看到有人貼文幽默地說:「這年頭沒聯名,好像就不是新產品了。」底下幾百個讚和「+1」的留言,讓人會心一笑,也讓我忍不住開始思考:這個「萬物皆可聯名」的現象,究竟從何而來?

為日常點綴星光:那些我們「儀式感」上癮的瞬間

你是不是也曾經這樣?在 IG 或 Threads 上滑到朋友分享的早餐擺盤,簡單的吐司雞蛋,卻配上精心挑選的馬克杯和餐巾,陽光從窗外灑落,彷彿置身高級咖啡廳。下方留言區熱烈討論:「這根本是藝術品!」、「今天也要來一點儀式感!」。不知從何時開始,「儀式感」這三個字,悄悄滲透進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成為日常的必需品。這股「儀式感」風潮從何而來?或許是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當我們的生活被快節奏與資訊洪流淹沒,人們渴望從中找到錨點,一個能讓身心暫停、感受當下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