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咖啡機拒絕工作,我們才發現:我們的日子,早就被「儀式感」給寵壞了!

週二的早晨,通常是一切美好的開端。
鬧鐘響起,掙扎著爬出溫暖的被窩,然後,準備迎接那一天之中,第一份專屬於自己的「儀式感」。
對許多上班族而言,這份儀式感或許是走進熟悉的咖啡店,聞著豆子的香氣,接過那杯能喚醒靈魂的熱拿鐵。
又或者,是打開手機的全家APP,用熟練的手指點擊「跨店取」,輕輕鬆鬆換走前幾天寄杯的咖啡。
然而,2025年10月14日這天,不少人的晨間儀式被無情地打斷了。
當Dcard上湧現「全家APP今天大當機,根本換不到咖啡!」的抱怨時,底下留言串立刻炸開鍋:

「我早上也卡死!沒咖啡怎麼活啊啊啊啊」

「怒!儀式感被毀了,感覺今天一整天都會不對勁。」

這並非只是App故障的小插曲,而是揭示了現代生活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們對「儀式感」的渴求,已經深植在日常的每一個角落。

這樣的「儀式感」從何而來呢?
它不再是過年過節才有的隆重習俗,而是被解構、細分、注入到我們每天的微小選擇中。
一杯手搖飲,不只是解渴,它還能是 茶湯會x倩碧的限量聯名杯套,讓你喝飲料的同時,也為肌膚注入水潤透亮。
社群媒體上,有人曬出 再睡5分鐘與Tom and Jerry的聯名飲品,可愛的卡通人物躍上杯身,瞬間讓平凡的下午茶,變成值得拍照打卡的特別時刻。
「天啊這個聯名款太美了!想衝去買~」IG上,這種留言屢見不鮮。
甚至在Threads上,也不乏「今天的快樂是倩碧給的!」這種半開玩笑卻又真實的心聲。
品牌們深諳此道,從 可口可樂創新佈局便利商店市場,到各家手搖飲紛紛推出副牌、聯名、新品,無不絞盡腦汁為消費者創造新的體驗。
就連便利商店的「i珍食」打折時段,也能讓部分人將撿便宜行為,昇華成一種「當i珍食超人」的獨特儀式,這點讓初來乍到的外國人感到訝異,正如日前 韓國遊客對台灣便利商店某奇景的觀察
這些「儀式感」像一條條隱形的絲線,將我們的生活,編織得更加有聲有色。

我們之所以對這些「儀式感」如此有感,或許反映了現代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以及一種自我慰藉的需求。
在步調快速、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裡,這些微小的儀式,像是一座座穩定心神的燈塔。
當我們選擇一款擁有精緻杯套的飲料,或成功在「i珍食」時段搶到心儀的商品,這不僅僅是一次消費行為。
它更像是一種自我獎勵,一個在日常瑣碎中刻意創造的「亮點」。
這亮點,讓我們在繁忙中找到了片刻的喘息,感受到自己有能力為生活增添一些美好的力量。
它也成了我們表達自我、構築身份認同的方式。
「我喜歡這個品牌,所以我會支持它的聯名款。」
「今天的咖啡沒買到,儀式感直接消失,感覺做事會綁手綁腳。」
這些心聲,無疑體現了我們在潛意識裡,渴望透過這些小小的、可掌控的儀式,來對抗生活的平淡與無聊。
當這些日常小確幸被中斷,那份失落感就如同清晨的鬧鐘失靈,讓人一時之間失去方向。

細數這些「儀式感」,從早晨的一杯咖啡,到午間的聯名手搖飲,再到晚上精心佈置的居家空間,它們悄無聲息地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之中。
它們讓我們感到被照顧、被重視,即便這份照顧是品牌所給予,或是自己一手打造。
當這些小小的日常儀式,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劑,你是否也曾停下來思考,究竟是我們在創造儀式感,還是它正在定義著我們的日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