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初,日本三菱汽車宣布與台灣鴻海的子公司鴻華先進科技簽訂電動車供應備忘錄(MOU),計畫2026年推出以三菱品牌銷往澳洲及紐西蘭市場的純電動車。此消息迅速成為科技產業及投資圈熱議焦點,不僅彰顯傳統車廠在電動化轉型上的急迫性,也顯示鴻海在國際造車服務鏈中日益重要的角色。這次合作,不只是汽車產業的佈局故事,更是全球供應鏈面臨新挑戰與機會的縮影。
三菱汽車長久以來在電動車領域的腳步較為緩慢,純電動車款及整體電動化車輛銷量占比不足10%,這與其2030年前將油電混合車(HEV)、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及純電動車(BEV)成為主力銷售車型、2035年全面純電動車的目標形成巨大落差。面對全球電動車市場競爭激烈、政策嚴苛及消費者需求快速變動,三菱迫切需要加快腳步。鴻海早年透過與納智捷的合作積累電動車生產經驗,此次結盟三菱,不但使其CDMS(contract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ervice,合約設計與製造服務)模式受到國際車廠認可,也讓三菱得以倚賴外部技術及製造力量快速上線新產品。
根據TrendForce的分析,這樁合作反映了兩大汽車產業趨勢:第一,傳統車廠在電動化轉型的十字路口,積極尋求外部合作以降低轉型風險並縮短開發週期;第二,不同背景的製造服務商包括科技業者和傳統代工廠,都有機會在未來汽車產業鏈中扮演關鍵角色,產業競合格局更趨多元與複雜。而鴻海不只是在純電動車的開發製造上,藉由針對澳洲與紐西蘭的右駕車需求,也將延伸其市場觸角至日本及東南亞等右駕市場,這對疫情後的全球供應鏈重塑及地緣政治不確定性極具意義。
對台灣來說,鴻海與三菱的合作案具有示範效果。鴻海不再只是代工巨頭,而是躍升為整合設計、製造與供應鏈管理的科技造車平台。這與近期台灣半導體產業憑藉先進製程技術主導全球市場類似,透露出台灣科技廠商在高附加價值產業鏈中持續擴張的強烈企圖。尤其在電動車以及涉入AI、自動駕駛等新興技術的背景下,未來不乏更多台灣廠商跨界合作、攜手全球品牌的機會。
然而,合作帶來的挑戰依然存在。三菱電動車陣容尚不完整、品牌形象與市場接受度需時間培養;鴻海則需持續強化研發能力與全球工廠管理,以避免過度依賴某一客戶的風險。此外,近期全球能源政策、供應鏈多元化趨勢與美中科技戰的緊張,均可能使製造與物流成本波動加劇,對雙方的持續合作帶來壓力。
回歸觀察,三菱與鴻海的合作象徵著汽車產業轉型的跨界新典範。它告訴我們,未來汽車不再僅是硬體製造的結晶,而是結合科技、供應鏈動態管理與地域市場策略的複合體。對消費者而言,這意味著純電動車型將更快推向多元市場,選擇將更加豐富。對台灣產業來說,鴻海角色的轉變提醒我們,抓住全球科技與產業變革機會,才能在新世代產業競賽中立於不敗之地。
在全球「去碳」與「智慧交通」趨勢下,這次合作是經濟地緣政治變局中的一場關鍵布局。未來幾年,三菱與鴻海的動態值得持續關注,也將為台灣科技業提供寶貴的實戰案例與啟示。
原文參考:日本三菱、鴻海合作電動車 研調機構看好雙方供應合作互利共生 (2024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