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上線的動畫《Kpop獵魔女團》一躍成為話題熱作。它不只是畫風吸睛或劇情爽快。更關鍵的是:8首原聲帶竟打進Billboard熱百,讓「看動畫也能追單曲榜」成為現象。
這件事值得聊,因為它把三個產業流量打在一起:動畫、K-pop、串流平台。從上週媒體報導到社群反應,討論聲量一路往上炸。像是《台灣達人秀TTshow》報導〈Netflix動畫《Kpop獵魔女團》太猛!奪全球英語電影收視第四 8首 OST 打進Billboard熱百〉,把這波成績放在醒目位置。而在YouTube的相關片段下,熱門留言常見「OST洗腦」、「想看真人化舞台版」這類刷票式狂歡。同時,粉絲也在Threads、IG限動瘋狂分享插畫與舞蹈翻跳,形成跨平台的二次創作熱潮。
回頭看這股熱度的底層邏輯,其實並不複雜。K-pop長年練就的「歌曲+影像+社群互動」配方,遇上Netflix的全球發行力與動畫的敘事自由,就產生了放大效應。粉絲既能追劇,也能在短影音平台剪片、做舞蹈挑戰,進而推升OST流量。再者,當OST打進國際榜單,非粉絲圈也會好奇點進去聽,帶來雪球式增長。這種「內容生態系」的成功,與最近幾位藝人跨平台經營(像是蔡依林開Podcast延伸聲量)和K-pop藝人用繁體中文與台灣粉絲互動的現象互相呼應。例如,媒體也報導了蔡依林推出Podcast〈Pleasure Talks〉,以及李珠珢來台用繁體中文發文與粉絲互動,都是藝人主動在不同平台擴張影響力的證明。
所以,《Kpop獵魔女團》不是偶然的流行一刻。它示範了未來娛樂的樣貌:跨媒介整合、音樂與影像共振、粉絲生態主導熱度。接下來我們可以觀察的是:其他國家或廠牌能不能複製這套公式,或是把「動畫+流行音樂」做出新的變種。你會期待哪位亞洲藝人把自家OST推上國際榜單?
參考來源:
Netflix動畫《Kpop獵魔女團》太猛!奪全球英語電影收視第四 8首 OST 打進Billboard熱百。
蔡依林開Podcast節目《Pleasure Talks》 揭專輯創作歷程。
李珠珢來台半年「用繁體中文」發文!拋1問題粉絲嗨喊:全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