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動車市場大洗牌:17家品牌蒸發,智慧化浪潮如何改寫規則?

這幾天,2025年上海車展剛落幕,吸引超過百萬人次的熱情參觀,看起來依舊熱鬧非凡;然而背後的故事卻透露出一股難以忽視的焦慮——不只特斯拉繼續缺席,還有17個品牌從展場門口「消失」,讓人忍不住問,這場大秀到底透露了中國電動車市場什麼訊號?今(2025年4月)正值全球供應鏈動盪與科技競賽加劇的關鍵時刻,中國電動車產業正面臨著怎樣的轉型挑戰?

上海車展廠商身影的變化,其實是中國電動車從「外惟競技場」邁向「內捲博弈場」的縮影。展會官方數據指出,將近七成的展出車輛是電動車,較2023年成長甚巨,新車首發數量也暴增75%,在軟硬體結合的智慧駕駛和智慧座艙技術上下苦工,甚至連晶片巨頭Intel都迫不及待想搶占市場。這凸顯出,中國電動車毫無疑問從單純「電動化」跳躍到智能化的「世代二」,車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行動的智慧終端。

但背後也有不可忽視的陰影。這次車展缺席的品牌像是極星、哪吒、高合,以及一批新興但資金鏈斷裂的車廠,展示了市場的殘酷現實。電動車市場不再是「百家爭鳴」的草創時代,而是遊戲規則緊縮的內捲格局。中低端品牌被擠出高門檻中,資本和技術的雙重壁壘更加堅固。以現代與KIA首次缺席此級車展為例,提醒著韓國品牌已在中國本土新秀的攻勢下艱難求存。

這股「消失浪潮」,正折射出大陸新能源車補貼政策的結束和全球政治經濟局勢的雙重壓力。川普執行關稅政策和中美科技冷戰,不只影響芯片供應,也迫使中國自主研發更自主。這是中國電動車企敢不敢跨出國門、躍升世界舞台的分水嶺。因為只有少數能同時掌握軟硬體整合和成本控制的企業,才有機會在這場智慧化競技中取勝。

回頭看看展場盛況,似乎讓人看到一個充滿矛盾的未來。智慧集成與電動驅動成為主流,卻又有一大波品牌因資金斷鏈或內捲壓力被迫退出。這不禁讓人思考,台灣半導體供應鏈在如此劇烈變化中的角色與機會。作為全球晶片重鎮,我們擁有不可取代的技術資源,聰明的台灣業者如何幫助車企轉型,並搶下下游智慧座艙及自動駕駛系統的供應鏈,成為值得關注的課題。

最後,大家別忘了,上海車展的故事不只是中國的競技,更是全球技術和市場力量重新洗牌的一部分。這場戰役中,不論是新創車企還是跨國龍頭,都得正視智慧化與資本雙重壓力下的現實殘酷。消費者能否從競爭中獲益,拿到更聰明、更好用的車款,則取決於誰能在這場內捲博弈中堅持到底。

關鍵在於,你準備好迎接一台會思考、懂你的電動車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