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6日,華人刑事鑑定科學家李昌鈺博士於南加州台灣大學校友會專題講座中,分享了AI時代刑偵的嶄新樣貌。從雞塊殘留的唾液到肉眼看不到的制服痕跡,AI與高科技技術已經成為揭露真相的重要利器。本次活動座無虛席,高潮迭起,充分反映了社會對於科技與刑事鑑定結合的高度興趣與期待。這不只是技術層面的突破,更關乎司法公正與犯罪偵破效率的未來走向。(來源:李昌鈺談AI辦案 高潮迭起)
要談人工智慧進入刑事鑑定,其根源可追溯到傳統的現場取證和邏輯推理。李昌鈺曾經在芝加哥七命大案中,歷經三天找不到有用證據,卻因一包垃圾裡的幾塊雞塊,透過唾液DNA追蹤嫌犯,成功破案。他強調,科技不僅讓實驗室直接到現場,也將數據分析、無人機取證、臉部識別等新興技術融合司法流程,使得刑事鑑定從材料蒐集擴大到大數據解析,並且強化證據的時間與空間關聯。如此多元的高科技參與,讓民眾眼中的「法證現場」不再只是警察撿垃圾,而是結合龐大資料與AI智能判斷的科學園地。
這個趨勢背後,正是科技深化司法的必然發展。像是紐約巡警被撞案件,目擊者稀少且無明顯血跡,但AI協助辨識出了卡車的制服肩章印痕,成功幫警方找到肇事司機。還有紐奧良肢解殺人案,警方透過科技還原刺青圖案,快速找到嫌疑人。這些案例展示了AI不僅是加速辦案的工具,更讓過去被忽視或微小的證據發揮了關鍵作用。不難想像,未來的刑事鑑定將在視覺、聲音、DNA分析、通信追蹤等多層面結合AI,形成橫跨物理和數位世界的全方位監督體系。
對一般民眾而言,AI鑑識科學的提升,意味著犯罪偵破效率將大幅提高,社會安全感有望增強。然而,李昌鈺也提醒,科技雙刃劍的一面正浮現。不法人士利用AI進行身分詐騙、信用卡詐騙,甚至試圖更改成績造假,讓監管與法規的制定迫在眉睫。尤其是在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與AI重鎮,我們不僅要看到AI給司法帶來的便利,更要警惕合適的道德與法律框架,避免科技被濫用造成社會不安。此外,這項趨勢也映射出台灣教育與研究的緊迫性,持續培育跨領域人才,才能掌握AI浪潮下的競爭優勢與安全挑戰。
未來的犯罪偵防將不是單打獨鬥,而是人類智慧與AI的合作賽跑。李昌鈺的分享提醒我們,當全球持續圍繞半導體、AI Agent、資安與智慧製造等議題激烈競爭時,台灣身為科技前線,不僅要提升技術層次,更需凝聚跨界治理共識,使AI成為守護正義的堅強後盾。如何在精準鑑識與隱私保護間取得平衡,將是下一個關鍵挑戰。民眾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時,也應培養科技素養,共同促成更透明、公平的司法環境。
總結來說,刑事鑑定進入AI時代,不只是舊有思維的革命,更帶來社會治理的多重挑戰與機會。李昌鈺博士的案例正生動詮釋了台灣與全球科技趨勢的交會點,也讓我們看見了AI「從實驗室到現場」的未來式。在這波科技浪潮中,我們不僅需要紮實的技術根基,更要有前瞻的政策布局和全民參與,方能真正讓科技為司法公平和社會安全增添能量。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