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降價風暴背後:市場洗牌與轉型挑戰,台灣產業怎麼看?

近來全球電動車市場熱度降溫,特別是德國大型車廠紛紛推出六座版車型搶市,更迎來殺價戰爭,甚至有報導指出中國129家電動車廠中,恐怕只有15家能活下來。這波趨勢不僅改寫電動車的市場版圖,也帶來產業鏈的深刻變革,值得台灣產業和消費者高度關注。

電動車自2010年代末起迅速崛起,政府補貼、環保意識提升、電池成本下降等因素推升需求。台灣雖非整車製造大國,但在車用半導體、電池材料及充電基礎設施等環節占有重要角色。值得注意的是,據聯合新聞網7月24日報導,車用半導體庫存去化速度不如預期,顯示市場需求調整過程出現波動。而美國、歐洲推動節能與減碳政策,卻在補貼政策調整中出現變數,導致多數車廠策略被迫快速調整,如德國車廠縮小車型、積極清庫存,甚至美國賓士最高降價45萬清理EQE與EQS等車型庫存。中國市場更遭遇震盪,整車企業面臨選擇淘汰或轉型的生死關頭。這些現象反映出電動車市場由快速成長期進入更嚴峻的競爭與洗牌階段。

這場電動車產業的降溫潮,凸顯了全球汽車產品和技術路線逐步成熟且趨於理性。曾經依靠豐厚補貼與資本持續燒錢的造車新兵,正面臨市場嚴格考驗。「劣幣驅逐良幣」的洗牌意味市場只會留給具備技術研發、成本控制及品牌認同的強者,特別在電池續航、半導體智能化及整體車用生態系的競爭中。台灣供應鏈則迎來機會與挑戰並存的局面。台灣半導體重鎮,儘管近半年面臨關稅議題影響惡化的風險(奇摩股市7月24日稱美台第四輪關稅談判未果,半導體關稅疑仍有15%起跳可能),在先進製程及AI應用持續深耕下仍有韌性。而車用半導體與智能感測元件的需求隨車輛智能化升級將成長,但短期內的庫存調整與產業資本支出放緩,是鋪墊下一波技術洗牌的必經階段。

另外,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也成為電動車推廣關鍵,譬如星舟快充在台灣東部啟動充電網,支援Luxgen電動車隨插即充,更強化消費者實用體驗。但中國深圳則遭遇拼裝電動協力車傷亡激增、缺乏強制保險釀成悲劇的社會問題,提醒產業需同步強化安全規範與系統整合能力。

總的來看,這場電動車降溫和殺價戰,實際是產業由成長期邁入成熟期的正常調整。對消費者而言,價格下探帶來短期購車利多,但長期更看重續航與安全性能提升。而對台灣產業,特別是半導體和車用元件業者,則應借此機會強化技術競爭力,積極參與全球車用智能化浪潮及充電設施升級,同時留意國際關稅與供應鏈風險,為下一波成長做好準備。

面對全球汽車電子轉型,台灣如何善用自身半導體、AI與製造優勢,結合政府推動人才培育(如國研院與台積電科普營合作)、政策支持及國際合作,勢必成為產業競爭成敗關鍵。電動車的未來是競爭也是合作,更是台灣產業邁向高附加價值的一大考驗。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