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鴻海科技日:電動車洗牌下的台灣新「智」造路徑

在瞬息萬變的科技浪潮中,2025年11月21日登場的「鴻海科技日」,再次成為各界矚目的焦點。不僅揭示了新款電動車Model A的驚艷亮相,更重磅提出了「Physical AI」的戰略願景。這不僅是一場產品發布會,更是鴻海,乃至於台灣,在全球電動車產業與智慧製造趨勢下,如何尋找新定位與新機會的關鍵路徑。

細數這次鴻海科技日的內容,可謂野心勃勃。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明確指出,全新的Model A將以日本為首發市場,並劍指東南亞,展現出宏觀的海外佈局策略。他更點出電動車市場競爭激烈,業者尋求供應鏈外包夥伴已成主流。這與近期沸沸揚揚的 電動車市場大洗牌,台股供應鏈3檔報告曝 的話題不謀而合,顯示出產業正經歷一場劇烈的淘汰賽。此外,鴻海與輝達(NVIDIA)攜手合作,將自動駕駛技術推向Level 4,並與Google旗下智慧製造公司Intrinsic成立合資企業,誓言將工廠變得「更聰明」,在在宣示其跨足AI與智慧製造的決心。

這場科技盛會所透露的訊息,反映了當前科技領域的數個重要趨勢。首先,電動車產業已從單純的硬體製造,轉向生態系的全面競爭。地緣政治的敏感性也逐漸滲透其中,例如日前 英國國防部禁中國電動車上討論機密 的消息,以及中歐之間關於電動車關稅的談判,都提醒著產業鏈「非紅化」的重要性。鴻海以「From Japan, for Japan」的策略佈局日本,並擴展東南亞市場,正是台灣企業在複雜國際情勢下,打造更具韌性、更值得信賴的「非紅供應鏈」的縮影。

其次,「Physical AI」概念的提出,揭示了AI應用從虛擬走向實體,從軟體優化延伸至智慧製造的深度融合。這不僅是將AI技術應用於生產流程,更是透過AI賦能,使製造系統具備學習、感知、決策的能力,讓工廠真正「活」起來。這也呼應了台灣長期以來在智慧製造領域的努力,例如 台機械廠曼谷分享智慧製造技術,展現了台灣如何在國際舞台上推廣其「智」造實力。

最後,無論是電動車的發展,還是AI智慧製造的實現,半導體無疑是核心驅動力。今日 工商時報報導半導體業熱絡電力景氣續亮紅燈,以及 台綜院指出10月電力景氣亮紅燈,凸顯半導體產業的蓬勃發展對電力需求的巨大影響,也間接說明了半導體在國家經濟安全上的關鍵地位。台灣在半導體材料領域的佈局,例如長興材料、亞電積極投入,以及台積電2奈米量產的啟動,都顯示出台灣在全球科技版圖中的深厚實力與戰略價值。

鴻海科技日所擘劃的願景,是台灣科技產業轉型升級的具體縮影。在電動車市場的激烈競爭與AI浪潮的推波助瀾下,台灣必須持續深化在半導體與AI的領先地位,並將這些核心優勢拓展至電動車、智慧製造等新興領域。面對不斷變化的全球局勢與地緣政治挑戰,唯有建立更具韌性與多元化的產業鏈,才能確保台灣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穩操勝券。這場變革正深入我們的生活,如何將「Physical AI」這樣的創新思維,化為台灣下一個驕傲的國際競爭力,將是我們共同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