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社群上爆紅一則討論:一名女子生日去按摩店放鬆,按摩師問她「想要驚喜嗎?」她爽快答應,結果不幸遭性侵……這起事件引發熱議,有網友留言:「到底什麼時候,‘驚喜’從愉悅變成恐怖?」(來源:奇摩新聞)。
「驚喜」這件事,為什麼會讓人如此有感?其實,這不只是器官碰撞的悲劇,也是現代人對生活中「意外感」既期待又恐懼的縮影。
這個現象看似驚悚,但追根究底其實反映了什麼呢?又怎麼會讓我們心有戚戚焉?
話說回來,為什麼「驚喜」會變得令人不安?在我們的生活裡,驚喜還是那種令人莞爾一笑的禮物嗎?還是已經被包裹成一層層的社交包袱和不確定?
按摩師問「要不要驚喜?」這句話本來就帶點突如其來的「儀式感」——對,就是那種電影裡常見的橋段:壓力山大的工作一週結束,二十幾歲的你期待著一個輕鬆的生日按摩,按摩師笑嘻嘻突然加碼小心機,你嚇一跳但心裡頭卻有點期待,是不是很像《500輯》裡曾談的那種「生活變調的小儀式」?
只是,這樣的驚喜,結果卻慘變刺痛回憶,也讓許多在IG、Threads、Dcard上刷到這篇報導的網友忍不住感嘆:「連舒服的放鬆時刻都不安全了,真的是有點悲哀。」在Dcard上,有人說:「放鬆本應該是安全的,才會有人願意付錢來按摩啊。」(來源:奇摩新聞)
誠然,驚喜本該是生活的調味料,像是端午節包粽子那樣飄著糯米香的儀式感,或是FUJIFILM推出的復刻底片相機帶來的懷舊感(DCFever.com FUJIFILM X half),這些驚喜是溫暖的,令人期待的。但這起負面事件提醒我們,驚喜也需要被尊重與界限清晰。
社會的文化氛圍逐漸強調「同意」二字,這不只是在性別議題上,還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服務業的人與人之間,「驚喜」不能只是商業噱頭或客套話,更要是經過彼此尊重的互動。否則,驚喜就會變成一場恐慌演習。
話題延燒後,按摩業也面臨信任危機——就像最近不少按摩店主打「療癒無壓力」+「超舒服按摩」在桃園開店(聯合新聞網 桃園按摩店推薦),顧客當然期待安心且專業的服務。
裡外夾擊的生活節奏裡,我們想要的驚喜是能不帶恐懼的愉悅感,而不是成了謎團。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該重新問自己一句:「你真的準備好接受所有的驚喜了嗎?」
在喜怒哀樂交織的日常,適當的驚喜,是生活的精彩;但界線若不明確,即使是愛心的禮物,也會變成負擔。
提醒大家,下次當有人問「要不要驚喜?」時,別忘了握緊你的「同意權」和「尊重鏡」,給自己也給別人一段安全又自在的美好時光。
(發文時參考)
- 女子生日去按摩被性侵事件,網友討論驚喜界線(來源:奇摩新聞)
- 桃園按摩店推薦,專注療癒放鬆體驗(來源:聯合新聞網)
- FUJIFILM X half復刻相機,享受攝影的儀式感(來源:DCFe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