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Net 30年:從撥接到AI智慧,台灣如何借網路韌性迎戰未來數位新世代?

2025年,中華電信的HiNet正式邁入30周年。這不僅是台灣網路產業的里程碑,也揭示了台灣數位基礎建設如何從零開始攀升至全球頂尖的高速寬頻網絡。此次HiNet 30年研討會上,董事長簡志誠強調未來的三大關鍵——高速、韌性與智慧,代表不只是一條線上世界,更是台灣因應全球AI浪潮與氣候變遷挑戰的基石。這背後,隱藏著什麼戰略布局與台灣科技未來的深遠意義?

回顧1995年,HiNet正式開放商用,起初以數據機撥接方式為主,隨後逐步引進ADSL,再進化至光纖,推動台灣寬頻環境從Kbps到Gbps的「G世代」傳輸速度翻轉。中華電信的「三個十年」路徑,第一個十年聚焦基礎傳輸速度的提升與普及,第二個十年建立「十足韌性」的多元備援架構,涵蓋海底光纜、衛星通訊與行動網路等多重通道,從地、海、空三維度應對自然災害與地緣政治風險。而站在第三個十年門檻,HiNet不再是單純的管道提供者,而是智慧化服務的創新者,推出結合AI的影音平台Hami Video、資安產品等,積極轉型AI新世代的數位生態,打造連接全球的溫度與韌性兼具的網路世界。

這個30年的演進映射出台灣科技與網路生態的三大趨勢。首先是「韌性通訊」成為國家戰略,不僅因應極端氣候造成的災難,更因兩岸情勢不明朗,強化多元備援是保障數位主權的底線。其次是「數位平權」與「寬頻即人權」已成政策共識,隨著全民上網需求增加,縮短城鄉數位落差進一步向實際生活滲透,尤其在遠距教育、智慧製造及AI服務普及的現在,網路不只是工具,更是社會公平的催化劑。最後則是「AI智慧生態崛起」,生成式AI技術的興起推動廣泛應用,中華電信藉由本地的網路高涵蓋率與先進基礎建設,加速在AI運算、大數據及智慧應用層的布局,既服務企業,也優化消費者體驗。

對台灣一般民眾而言,這意味著未來生活將更加依賴高速、可信賴且智慧的網路連結。除了遊戲、影音串流等消費服務更順暢,產業端也能提升數位轉型速度,比如智慧製造和資安防護將嵌入更多AI應用。此次HiNet 30年慶典與研討,恰逢全球AI生成技術快速普及和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挑戰,凸顯台灣數位韌性建設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更值得注意的是,中華電信除積極建設海底電纜,也持續與數位發展部協作,透過政策鬆綁及資源支持,推動整個電信業向更智慧化、韌性化全面升級。這場硬體基礎與軟體創新夾擊的變革,使我們不僅是在迎接「G世代」,更是在準備進入「AI世代」的全新數位革命。

最後,當我們看到新聞上頻繁提及「生成式AI」、「資安強化」與「多元網路備援」時,別忘了這不只是科技業的抽象概念,而是背後深厚的台灣智慧與政策脈絡推動出的結果。HiNet 30年彰顯的不僅是速度的突破,更是韌性與智慧的整合。未來,台灣要繼續發光發熱,需要的不只是機械的光纖線路,更是融合人文思考與科技創新的持續投入。如此,我們才能真正打造一個「為愛前行的光」,連接更廣大的世界,也守護自己的數位未來。


參考來源
HiNet 30年,中華電持續網路建設,迎接AI新世代打造全球互通數位世界 – Yahoo奇摩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