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預防關鍵:心理健康篩檢納入學校健檢,為台灣青少年築起心理安全網

近年來,台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逐漸升溫,憂鬱、焦慮、甚至自我傷害的情況頻傳,引起社會高度關注。
許多家長和教育者發現,孩子在學校的壓力與生活節奏加快,心理負擔未必能被及時察覺與處理,怎麼幫助青少年及早發現心理問題,成了當務之急。

這股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趨勢之所以引爆社會討論,不僅因為自我傷害和精神疾病病例逐年攀升,也因為「學生健康檢查納入心理篩檢」成為一個呼聲越來越高的政策議題。
根據《大紀元》報導,國教盟呼籲將心理健康納入學校健檢,衛福部也表態將先完善現有心理健康相關制度。青少年心理框架的整合篩查,就是希望透過健檢後的心理篩檢,讓教育機構和家長及早掌握孩子的心理狀態,降低危機發生。

青少年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重要關鍵期,但現實生活中面對功課、友情、家庭及未來壓力的累積,常造成心理負擔被忽視。根據康健雜誌2025年的報導,不少10歲就開始有自我傷害行為的案例,每3名青少年就有1人曾遭遇精神健康困擾。
這反映出台灣社會的壓力逐步透過年輕族群顯現出來,情緒教養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口亟待補足。

除此之外,台灣的新北市近期啟動「正向心理校群中心」,與台師大合作推動學生心理韌性培育,積極打造健康幸福校園環境。
這類校園心理資源的投入,結合政策面對心理篩檢的重視,象徵台灣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支持力度正在逐步加碼,試圖從預防面扭轉青少年心理疾病趨勢。

然而,心理篩檢納入學校健檢其實涉及個資保護、篩檢效果和資源後續運用等挑戰,如何設定標準化、科學且尊重學生個人隱私的心理健康評估,仍是政策設計與實施的重要關鍵。
我們也必須反思,心理健康不應只是「篩檢與追蹤」,而是要重視父母、師長和社會的心理教育與支持,打造更友善且允許表達情緒的成長環境。

從媒體、教育界到政府,越來越多人開始正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議題,這股關注潮流為台灣的未來帶來希望。
但是我們也應該提出:心理篩檢納入健檢,究竟夠不夠?日常生活中我們還能怎麼幫助孩子培養面對壓力的能力?
這不僅是政策問題,也是每一位家長、老師和社會成員需要一起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