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誹謗中傷成隱形科技危機:我們該如何面對?

隨著社群媒體成為日常溝通的主要平台,有關「網路誹謗中傷」的現象愈來愈受關注。根據2024年12月由律師.com公布的問卷調查,竟有7%的受訪者坦言自己曾經在社群媒體上實施過誹謗中傷行為,有趣的是,其中超過半數的人並未意識到自己當時的行為屬於誹謗中傷。這項數據背後,不僅反映出網路生態的複雜性,也揭示了我們面對網路暴力時的迷思與挑戰。

誹謗中傷網路行為並非新議題,但這次調查進一步揭露了其內部結構與多元面向。調查涵蓋1329名律師.com會員,約有93人自認曾在網路或社群平台散布針對他人的負面言論。令人驚訝的是,高達52.7%的加害者表示他們當時並無誹謗意識,這凸顯出許多人對誹謗行為的認知仍模糊且有限。誹謗內容多著眼於「外貌、性格、人格」等個人特質,占比超過77%,此外也出現「虛假訊息」29%、「洩露個資」13%及「威脅」12%的情況。動機多為「釋放壓力」(36.6%)、其次是「騷擾他人」(15.1%)和「反擊誹謗對方」(11.8%)。被攻擊對象主要是「普通人」(近七成),而藝人與政治人物亦不時成為箭靶。

這份調查揭示了社群媒體時代的新風險:匿名與即時的發言便利,使得許多用戶在情緒驅使下,容易越界成為加害者。更關鍵的是,無形的社群文化和演算法放大效應助長「釋放壓力」與「針對攻擊」的行為,讓網路誹謗不再只是一兩個人的問題,而演變成結構性社會議題。這種現象與近期國際及台灣的資安事件、資訊戰爭,有異曲同工之妙,顯示出數位社會對言論管理的需求愈發強烈。尤其從半導體到AI代理人日漸成為焦點,這些技術也可能被用來製造或放大虛假與誹謗訊息,對公眾心理和社會信任造成衝擊。

對台灣普通用戶而言,這個趨勢提醒我們:在數位時代,人人都是資訊的創造者與傳播者,責任與風險並重。懂得辨識網路言論的分量,培養冷靜且尊重他人的溝通態度,是減少網路暴力的第一步。另一方面,政府與平台也需加強法規與技術的結合,妥善平衡言論自由與防止誹謗傷害。AI技術可望在辨識假訊息與濫用言論方面發揮正向功能,但如何避免演算法偏見及誤判,是未來的挑戰。

總的來說,這份誹謗中傷行為調查不只是社會問題的指標,更是數位文明建構的警鐘。台灣擁有成熟的資訊產業與民主基礎,如何結合科技、法治與教育,打造一個既自由又尊重彼此的網路空間,將是下個階段必須努力的方向。當我們使用社群媒體時,別忘了言語的力量,也許一句話的影響,比想像中更深遠。


參考來源:
7%的受訪者曾在社群媒體上實施過誹謗中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