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I浪潮席捲全球,教育現場如何跟上這波科技變革?2024年7月9日,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舉行了全台首場規模完整的「AI與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成為台灣AI教育轉型的重要里程碑。面對生成式AI技術崛起,這場聚焦於「文明自動化」的跨域討論,不僅揭示AI對教育與文化的衝擊,也引領新世代重新思考人文素養的定位與價值。
這次研討會背景深刻,反映了教育界與產業界同步的焦慮與期待。伴隨ChatGPT及DALL·E等生成式AI工具的普及,學校與企業面臨的不再只是知識傳授,而是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創意發想以及跨領域整合能力。屏科大副校長陳瑞仁在致詞中強調,通識教育若想與時俱進,必須擁抱AI技術,讓人文素養與生成式工具擦出創新火花。此次活動涵蓋四大主題:AI與永續發展、AI與藝文創作、AI與通識教學、AI與文化經典,不僅有學界權威分享,還活潑融入高中生參與的AI生成藝術競賽,實現學術與實務並行的創新嘗試。
這場研討會反映出幾個值得關注的趨勢。首先,AI技術正快速滲透教育各個層面,從課堂教學、文化傳播到職場訓練,通識教育的內涵也跟著轉型。以往通識被視為「教養」的象徵,現今則轉向「能力養成」,特別是數位工具的駕馭能力成為必備技能。其次,AI不再被視為創意的威脅,而是創新的催化劑。許舜傑助理教授指出,AI激發新型態的創意,跨域融合藝術與科技的作品在競賽中層出不窮,展現年輕世代迎接AI挑戰的積極態度。此外,從AI倫理的反思到性別平權議題,也都納入通識課程,展現AI教育已不只是技術議題,更關乎文明價值與社會共識的重構。
這樣的動態對一般讀者而言,意義重大。未來的職場與日常生活將更加仰賴AI技術,卻也需要人文思考作為導航,避免淪為技術的奴隸。年輕人若能早日建立對AI的全面理解與批判能力,不僅提升職場所需的競爭力,也能在未來社會中扮演重要角色。這也呼應目前台灣社會對高等教育與職業訓練的期待,如何結合產業需求與人文關懷,是推動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此外,跨校合作及高中大學共學的模式,如屏科大與屏科實中策略聯盟,更反映出台灣培育跨域人才的政策方向,這正是因應全球AI革命迅速變遷的一劑良方。
然而,推動AI與人文融合非一蹴可幾,仍須在教學理念、課綱設計以及師資培育上持續努力。AI工具固然方便,但若缺乏倫理與社會責任的課題探討,恐將淪為表層技術展示。屏東科技大學這場研討會,其實提醒我們:在AI時代,文明轉向的關鍵不是逃避或全面迎合,而是「主動擁抱、深度反思」,讓科技進步成為文明進步的推手。
欲瞭解此次研討會詳情與參與作品展示,可參考觀傳媒高屏新聞報導:
AI時代的文明轉向:屏科大舉辦全台首場完整「AI與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
(撰文/科技趨勢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