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Siri瓶頸到M5晶片:蘋果AI之路的硬核與軟肋

近期科技圈的目光,無疑再次聚焦在全球科技巨擘蘋果公司。一系列看似矛盾的訊息,勾勒出這家市值巨艦在人工智慧(AI)浪潮中的兩樣情:一方面是其核心語音助理Siri改版遭遇瓶頸、主管更替頻繁,引發外界對蘋果AI軟體戰略的擔憂;另一方面,搭載強大M5晶片的新品卻又展現其硬體實力與AI運算潛力。這中間的落差,不僅是蘋果自身的挑戰,更揭示了整個科技產業在AI時代,軟硬整合與人才佈局的深水區挑戰,值得台灣讀者深入探討。

這場軟硬體發展的拉鋸戰,從蘋果內部傳出的訊息可見一斑。根據《彭博》科技記者葛曼的最新爆料,原定大幅改版的Siri語音助理,在內部測試時面臨了嚴峻的效能挑戰,包括反應遲緩、任務辨識率不穩以及語意誤判等問題,導致工程師對其效果感到憂慮。更令人關注的是,負責Siri關鍵AI功能「Answers,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AKI)團隊的主管楊克(Ke Yang)據傳已轉投Meta Platforms,這不僅讓外界推測蘋果AI團隊內部可能存在方向不一與策略壓力,也讓Siri能否如期在2026年春季隨iOS 26.4推出蒙上陰影。諷刺的是,蘋果才在今年10月15日盛大發表搭載M5晶片的MacBook Pro、iPad Pro與Vision Pro等新品,並強調M5晶片在AI運算上的巨大飛躍,其神經網路引擎與多核心架構,宣稱能為AI模型帶來前所未有的效能提升,這股強勁的硬體攻勢與Siri軟體的困境形成鮮明對比。

蘋果在AI軟硬體發展上的「兩樣情」,不僅是其個別企業的考驗,更反映出當前全球AI發展的兩大趨勢與挑戰。首先,即便擁有頂尖的硬體設計能力與龐大的生態系,AI軟體的「智慧」本質,仍是科技巨頭們難以輕易跨越的門檻。相較於OpenAI、Google等原生AI公司在生成式AI領域的快速迭代,蘋果這類以硬體生態為基礎的巨頭,如何在確保使用者隱私的前提下,有效整合AI軟體能力,並轉化為卓越的用戶體驗,是其亟需突破的課題。楊克的離職,也再次凸顯AI頂尖人才的稀缺性與流動性,這場人才爭奪戰,將持續考驗各家企業的創新動能與留才策略。其次,從長遠來看,這也預示著未來科技產品的競爭,將不再只是硬體規格的堆疊,而是軟硬體深度整合後所帶來的「智慧」體驗。雖然台灣產業以半導體與硬體製造為強項,但若想在AI時代持續保持領先,必須同步提升在AI軟體、演算法與垂直應用整合的能力,才能在全球產業鏈中掌握更高價值環節。值得注意的是,蘋果執行長庫克近期訪問上海時,公開讚揚中國在AI領域的技術創新與人才創造力,並提及正積極推動Apple Intelligence進入中國市場,這顯示AI的全球佈局與市場拓展,將是蘋果乃至所有科技巨頭不可迴避的戰略重點。

綜合來看,蘋果Siri改版受挫與M5晶片領跑的現象,正是當今AI發展浪潮中的一個縮影。它提醒我們,儘管AI領域的投資熱潮持續升溫,高盛研究指出目前AI投資佔GDP比重仍低,顯示AI發展仍處於早期階段,未來有巨大潛力,但過程中仍會充滿挑戰與陣痛。對台灣讀者而言,這不僅是關注科技巨頭動態的茶餘飯後話題,更是理解產業轉型、預見未來生活模式變革的關鍵視角。AI的發展終將走向何方?如何平衡技術進步、使用者體驗與倫理責任?這些都是我們在欣賞硬體技術的同時,必須持續思考的深層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