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謠言與焦慮:當疫苗遇上癌症,我們該如何守護真相?

最近,無論是線上社群或親友群組裡,總會流傳著各種健康訊息。有些聽來危言聳聽,有些則讓人半信半疑,尤其當這些消息與嚴肅的疾病,例如癌症,扯上關係時,更容易引發大眾的焦慮與討論。就在近日,一則關於「疫苗導致皇室成員罹癌」的說法,再度在國際間引發了熱烈關注,讓許多人開始重新審視疫苗的安全性,也對醫療資訊的真偽感到困惑。

這類說法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引起廣泛討論,原因不外乎兩點:名人效應與對複雜健康的簡化解釋。根據外電報導,在2025年9月7日,《衛報》(The Guardian)便提及一名醫師在一場會議上,將英國國王的癌症與新冠疫苗連結起來。類似地,《天空新聞》(Sky News)也報導了「疫苗導致皇室成員罹癌」的說法。當健康議題結合了皇室成員的神秘色彩與人們對癌症的普遍恐懼,這樣一個充滿爭議性的話題,自然能輕易吸引大眾的目光,並迅速在資訊洪流中擴散,甚至超越了求證的步驟。這種聳動的標題和對權威人士健康的揣測,加上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讓許多未經證實的說法有了極大的傳播空間。

那麼,為什麼這類乍聽之下缺乏科學依據的說法,卻仍能打中我們內心深處,引發廣泛共鳴呢?這反映了人類在面對重大疾病時,對於「明確原因」的渴望,以及在不確定性中尋找「掌控感」的心理。癌症是一種複雜且多因素的疾病,其成因往往難以單一歸咎。當面對前所未見的全球疫情,與其相關的新疫苗,其研發速度之快,副作用討論之多,都讓部分民眾產生了疑慮。這種「疫苗導致健康問題」的敘事,尤其在名人案例的襯托下,便成了一種看似合理的解釋,也反映了人們對未知風險的焦慮,以及在龐雜資訊中尋求簡易答案的心理。過去在台灣,也曾有過類似的「某某食物致癌」或「某某醫療處置傷身」的傳聞,其背後往往是相同的心理機制在運作。此外,經歷疫情的洗禮,部分民眾對於政府或權威機構的信任度有所動搖,也使得這類非主流、甚至帶有陰謀論色彩的訊息,更容易被部分人接受。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會遇到各種真假難辨的健康訊息。尤其當這些訊息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甚至觸及到「癌症」這樣令人恐懼的議題時,更需要我們停下來,仔細辨別。目前,全球各大衛生組織,包括世界衛生組織(WHO)與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都未提出證據顯示新冠疫苗會增加罹癌風險,反而強調疫苗在預防重症上的效益。當我們在社群媒體上看到未經查證的健康說法,特別是那些涉及重大疾病且語氣聳動的內容時,不妨多花點時間查證,問問自己:這些說法來自哪裡?有足夠的科學證據支持嗎?因為,聰明地守護健康,從不盲目跟風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