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群平台一片「經濟焦慮」聲浪,從IG到Threads,甚至在Dcard樓下留言串,全都充斥著:「薪水追不上物價」、「我家電費帳單嚇死人」的共鳴。看著朋友們在臉書動態分享「30歲存款報告」,TikTok上又爆火了「斷捨離後的節省生活」影片,這股從私領域蔓延到公開話題的「焦慮經濟」真的是台灣人2024年的新常態。生活不易,但談論它似乎成了最簡單的排解方式,也值得我們坐下聊聊這年頭到底發生了什麼。
這股焦慮的源頭,其實是從疫情後全球供應鏈紊亂開始打底,再加上近半年「能源價格飆升」話題不斷上榜新聞。4月初,台灣宣布調漲電價,這無疑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在Threads上有不少用戶貼出自家四月電費帳單,一眼望去,不少網友留言:「我都不敢看帳單了,心裡早已打結。」另一位北漂青年的貼文引發共鳴:「賺錢速度追不上漲價的腳步,想不焦慮都難。」Dcard板上,討論串從「租屋水電費如何省」延伸到「要不要提早退休」,樣樣都指向同一個核心:生活成本持續上升,薪資卻像走迷宮一樣出不去。大家很清楚,焦慮不是因為少賺,而是拼命賺卻見不到未來。
為什麼我們會這麼有感?原因大概是「經濟焦慮」不像搭乘過山車般刺激,它是日積月累的無形重擔。它讓我們難以在Instagram那美美的美食照片下感到快樂,也讓TikTok上教學省錢的小技巧比跳舞影片更吸睛。人們的生活變得更緊繃,但又無法放慢腳步。這現象其實在反映一個時代的脈動:過去那種「薪水能活得好」的期待正在逐漸崩解,甚至還有一種微妙的「代間斷層感」,譬如線上就有長輩留言調侃年輕人買不起房,年輕人回覆自己連租屋水電都要斤斤計較,形成現代版的「代溝焦慮」。大家或許沒有直接說出口,但心中都在默默問自己,「接下來的日子,還能怎麼走?」
日常的焦慮雖然看似無解,但我們其實不孤單。輪流刷Threads,看著大家同時吐槽生活壓力,某種程度上也是集體療癒。也許正因為這些聲音被更多人聽見,才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什麼是「真的需要」,什麼是「可以割捨」。下一次當你在IG或TikTok再次遇見省電大作戰、斷捨離實例時,不妨笑笑點頭,然後問自己:在追逐物質的世界裡,我們有沒有忘了感受生活的溫度?
想一想,我們的焦慮,是時候換個方式跟它相處,而不是讓它成為生活的全部,尤其這「薪水被漲價追著跑」的跑道到底何時才有終點?你怎麼看?
參考資料:
電價調漲衝擊民生熱議 ,
Threads、TikTok及Dcard當天用戶調查與留言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