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署:正確服用感冒藥,避免「症狀蓋過安全」的用藥迷思

春季氣溫變化大,感冒人數仍居高不下,不少台灣民眾在發燒、喉嚨痛、鼻塞時,習慣自行購買感冒成藥快速緩解。然而,感冒藥種類繁多,且片面「症狀緩解」常讓人忽略用藥的安全與適應症。近期健保署與醫界指出,錯誤或過度使用感冒藥,反而可能掩蓋真實病況,甚至引發藥物副作用,成為大家普遍卻容易輕忽的健康風險。

這波感冒季節熱議,起因於健保署2024年3月最新發佈的「全民用藥行為調查報告」,引發媒體關注。報告指出,超過七成感冒患者有自行購藥習慣,多數以聯合成藥(複方感冒藥)為首選,卻有45%受訪民眾無完整閱讀藥品說明書,甚至不清楚所服用藥物的成分與作用。這種「以症狀買藥」的消費行為,迅速傳播於各大社群平台及論壇,許多網友分享如何靠藥物快速擺脫感冒不適的經驗,造成「越快吃藥越好」的風潮。媒體與專家紛紛提醒,感冒藥雖常用,但並非萬靈丹,如發燒過高持續不退、出現咳嗽痰多或嚴重過敏,應即刻就醫,避免延誤診斷。

為何這件事能夠切中大眾敏感神經?一方面,現代忙碌生活節奏快速,感冒不適成為工作與社交的阻礙,許多人渴望用「高效且方便」的感冒藥來平衡健康與日常。不少人已習慣於網路搜尋「感冒藥推薦」或詢問親友經驗,這源自於缺乏時間就醫及對症下藥的專業知識。另一方面,台灣民眾對於「成藥迅速見效」產生心理依賴,容易忽視潛藏的藥物交互作用及副作用風險。這些行為反映出民眾面對健康資訊碎片化時,常陷入「看起來沒問題就繼續用」的心態,讓用藥安全成為一大盲點。

事實上,由衛福部疫情通報到健保數據都顯示,感冒並非所有症狀都能靠非處方藥改善,也不適合長期依賴感冒藥以消除症狀。台大醫院藥師曾文忠提醒,複方感冒藥裡常含有解熱鎮痛成分、抗組織胺、止咳成分,若與其他藥物同時服用,或誤用於過敏性鼻炎、流感等不同病因,可能導致肝腎負擔或藥物過敏反應。尤其是長輩及慢性病患更需注意。此外,流感疫苗接種及日常勤洗手、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仍是預防感冒傳染的最根本方法。這些資訊也常在臉書、PTT健康版與Line群組中討論,形成民眾健康決策的重要參考。

回頭來看,我們為什麼會被「快速止痛止鼻塞」的感冒藥能見度打中?正是因為它觸及了現代人對「快速恢復正常」的期待,以及害怕不舒服影響工作表現與社交生活的焦慮感。這反映出現代社會普遍缺乏對身體微妙訊號的耐心聆聽與尊重,也凸顯用藥前更需要有完整正確的健康資訊。每次服用複方感冒藥前,不妨先問自己:這真的是唯一選擇嗎?還是我應該先聽身體、看醫師、並配合日常保健?

最後,當季節交替與生活壓力交織時,我們不妨重新檢視對感冒藥的態度。服用成藥是必要,但更需要留意自身狀況與藥物成分,別讓「快速止痛」變成了忽視疾病根源的陷阱。健保署的調查提醒我們,正確用藥、理性選藥,是保護自己和家人健康的不二法門。健康不是靠藥物堆積的假象,而是在正確資訊與生活習慣間找到平衡。你,是否準備好給自己和家人一份更透明與負責的健康照護了呢?

參考資料:
健保署2024年感冒用藥行為調查新聞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