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看病真能取代醫師?從智慧醫療展到OpenAI警告,聰明應用AI保健康

你是否曾病痛纏身,手邊又沒醫師。

直覺拿起手機,對著ChatGPT發問。

從症狀描述到用藥諮詢,AI彷彿成了24小時待命的私人健康助理。

網路社群上,分享AI給出的「診斷」或「建議」早已不是新鮮事。

然而,當我們沉浸在AI帶來的便利時,它真的能為我們的健康把關嗎。

這股AI浪潮,正在如何改變我們的健康觀念與就醫模式呢。

AI之所以能迅速席捲健康領域,除了大型語言模型(LLM)的技術突破,更在於它展現出的龐大潛力。

它不只可以即時回覆健康疑問,其強大的資料分析能力,甚至被寄予厚望,能輔助醫師診斷、加速新藥研發、優化醫療資源分配。

就像最近於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CIIE)的健康產業展區,人工智慧就成為焦點。

許多創新應用紛紛亮相,從輔助診斷系統到智慧穿戴裝置,都預示著AI在醫療體系中的廣闊前景。

甚至連中國國家醫療保障局也首次現身,顯示官方對智慧醫療的重視。

這一切,都讓民眾對AI在健康領域的應用充滿想像與期待。

參考資料來源:CIIE Healthcare Exhibi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akes Center Stage as National Healthcare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Makes Debut Appearance(富途牛牛,2025年11月6日)

我們之所以對AI的健康建議趨之若鶩,或許反映了現代人對效率的渴望。

以及面對身體不適時,想快速找到答案的焦慮。

半夜不舒服、醫院掛號難、不好意思向醫師開口的問題,AI似乎都能在彈指間給出「解答」。

它取代了過去的「Google醫生」,提供更為連貫且看似專業的回覆。

讓人們誤以為AI能成為真正的「私人醫師」。

然而,這份便利的背後,潛藏著不小的風險。

人工智慧目前仍無法理解複雜的人體機制、個人獨特的病史、生活習慣與心理狀態。

更沒有同理心。

例如,一則在2025年11月5日由CTV News報導的新聞就指出,全球知名的AI開發商OpenAI明確表示,ChatGPT用戶不應該將其用於客製化的法律或醫療建議。

這項聲明敲響了警鐘:AI提供的資訊,終究是基於大量數據的模式識別。

缺乏人類醫師的專業判斷、臨床經驗,以及最重要的——為個體負責的倫理底線。

AI並非醫生,它無法進行診斷,更不能開立處方或提供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參考資料來源:ChatGPT users can’t use service for tailored legal and medical advice, OpenAI says(CTV News,2025年11月5日)

面對這股來勢洶洶的AI健康潮,我們應抱持理性與審慎的態度。

AI的確能在資訊搜尋、輔助決策方面提供強大支援。

但當涉及到個人健康判斷與治療時,它永遠都無法取代專業醫師的問診、檢查與診斷。

將AI視為一個工具,一個提供基礎知識的參考點,而非最終的權威。

真正的健康照護,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溝通,以及對生命的尊重。

下一次,當你對著AI提問健康問題時,請記得:它能提供資訊,但不能給予醫療判斷。

你願意將自己的健康,全盤交給一個沒有體溫的程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