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台灣科技新聞版面熱鬧非凡。
從半導體產業對電力供應的殷切呼籲,到電動車市場的劇烈變革,再到全球科技巨頭在AI領域的競逐,種種跡象都在預示著一場前所未有的科技浪潮與挑戰,正席捲而來。
這些看似獨立的事件,實則串聯起台灣產業未來命脈的核心議題:如何在能源轉型的浪潮、美中科技競逐的夾縫中,鞏固並拓展我們的半導體與AI優勢。
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實力毋庸置疑,不僅在晶圓代工和封測領域執牛耳,更是全球AI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石。正如經濟日報與自由財經在2025年10月24日報導的,TSIA 理事長侯永清喊話政府 確保半導體十年用電穩定,以及侯永清:台灣半導體更強大 才有更多話語權,這凸顯了當前產業最焦慮的核心問題——能源供應。半導體製程是耗電大戶,尤其在AI加速器晶片需求激增的背景下,電力穩定與否,直接關係到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領先地位。此外,AI技術的發展也帶動了異質整合的需求,Yahoo股市於2025年10月24日的報導便提到AI促異質整合 PCB迎大機遇,這無疑為台灣相關產業鏈帶來新的成長動能。然而,在全球地緣政治的棋盤上,科技「自立自強」已是各國的顯學。中國在「十五五」規劃中強調科技自立,而美國則擬祭關鍵軟體出口限令,這場沒有硝煙的科技戰,正深刻影響著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佈局,甚至導致安世半導體主導權之爭這類技術外流疑慮的浮現。
這波科技趨勢與地緣政治的交織,會如何影響你我?首先,對於身處全球科技核心的台灣而言,能源問題已從單純的工業生產要素,上升到國安層級。當台積電等半導體巨擘為供電穩定而憂心忡忡時,這不只是企業營運成本的考量,更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地位能否「長長久久」的關鍵。正如奇摩新聞於2025年10月24日引述的話,半導體6.5兆榮景藏能源危機 台積電大咖:政府執行力是最大風險。
能源轉型,尤其是綠電發展的進度,將直接影響我們能否抓住下一波AI革命的紅利。其次,電動車市場的起伏,也反映了新興科技產業的快速變化與競爭激烈。
從2025年10月24日特斯拉上季少賺37%、股價挫跌,到東風電動車槓上特斯拉,以及大陸新能源車價格連降、市場競爭加劇,都顯示這個快速增長的市場,正在經歷一場價格戰與技術迭代的洗禮。
台灣的電動車供應鏈廠商,勢必要更快速地反應市場變化,並在電池技術(如新電化學方法提升能量密度與充電速度)等關鍵技術上持續創新,才能站穩腳跟。
此外,AI的影響力也正從晶片製造延伸到各行各業,例如普匯金融科技聯手北大、成大打造AI智慧金融,以及科技賦能保險業,這代表AI不再只是科技巨頭的專利,而是深入你我生活的各個面向,改變商業模式與服務體驗。
面對2025年10月24日這一天所揭示的諸多科技脈動,我們看到台灣在全球科技版圖中的關鍵地位,也體會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半導體產業的強勁需求與能源供應的隱憂,是當前最需關注的交叉點。
當黃仁勳親自出馬勸說川普這類檯面下的運作成為新聞,我們更應警覺,科技與地緣政治的連結已密不可分。
唯有政府與產業攜手,不僅在技術上保持領先,更要在能源戰略、供應鏈韌性上超前部署,才能確保台灣半導體這座「護國神山」持續發光發熱,讓我們的科技優勢如童子賢所言「長長久久」。
別忘了,科技的發展是雙面刃,即便是台灣引以為傲的半導體產業,也曾有大廠倒閉的警訊。
如何化危機為轉機,將是台灣科技發展的下一個重要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