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晶片戰」再添柴火:荷蘭接管安世半導體,台灣如何站穩AI與電動車的關鍵樞紐?

今日,2025年10月23日,全球科技圈聚焦於一則重磅消息:荷蘭政府宣布,因國家安全考量,將接管中國聞泰科技旗下、位於荷蘭的半導體公司安世半導體(Nexperia)的中國子公司部分業務。這不僅是單一企業的法律爭議,更猶如投石入湖,迅速在詭譎多變的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激起漣漪。在中美科技戰與地緣政治緊張日益加劇的背景下,此舉的潛在影響不容小覷,特別是對於身處半導體核心樞紐的台灣,如何解讀並掌握先機,成為我們必須深思的課題。

安世半導體事件的脈絡,其實是全球大國在關鍵技術領域競逐的縮影。安世半導體是全球領先的二極體、電晶體與邏輯元件供應商,其產品廣泛應用於汽車、工業與消費性電子等領域。此次荷蘭政府出手,援引國家安全法,介入一家外國所有、但位於本土的關鍵技術公司,如同 風傳媒關於荷蘭管控安世半導體的報導所指出,已讓其「選邊站」的姿態不言而喻,也暗示了西方國家對於中國在戰略產業影響力擴張的警惕。這場風波,不僅導致歐洲供應鏈出現「一周內斷料警報」,甚至已殃及德國汽車業,根據DW的報導,荷蘭總理馬克·呂特也已出面澄清此舉「並非針對中國」。然而,這一系列事件,正逐步改變全球科技供應鏈的樣貌。

這起事件,不僅是地緣政治的棋局,更代表了全球科技發展的重要趨勢與對你我的深遠影響。首先,它凸顯了各國對關鍵零組件自主性的渴望,將加速供應鏈的「去風險化」與分散。這對台灣半導體產業而言,可能是一把雙面刃。一方面,若中國因此轉向尋求其他供應商,可能對台灣部分業者造成衝擊;另一方面,荷蘭的強硬態度,可能促使更多國家將訂單轉移至技術領先且政治穩定的地區,例如台灣,而「台灣二極體廠商受惠轉單」便是例證。根據經濟日報引述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TSIA)理事長侯永清的發言,2025年台灣半導體產業產值有望上看新台幣6.5兆元,年增率高達22.25%,顯示台灣在AI晶片與先進製程上的領先地位,仍是全球難以取代的優勢。

其次,這也與當前AI浪潮的投資熱度息息相關。AI的發展仰賴大量高性能晶片,包括安世半導體所生產的功率半導體,正是AI運算效率與功耗管理的關鍵。雖然TechNews 科技新報報導指出「AI巨額投資現金撐不住,科技公司轉向借貸」的情況,但這反映的是前期投資的巨大,而非需求放緩。AI的應用也正深入「智慧製造」領域,如奇摩新聞所載的鈑金產業升級,都離不開穩定且先進的半導體供應。此外,電動車市場也深受半導體供應鏈影響。儘管近期有法國車廠抱怨靠油車才能生存,凸顯了市場轉型陣痛;但另一方面,仍有如台灣三陽工業SYM PE3增程式電動機車原型釋出,帶來325公里長續航的新穎設計,展現產業持續創新的決心。這些創新與轉型,無一不仰賴精密且穩定的半導體供應。

地緣政治的風暴,正加速全球科技產業板塊的重組。荷蘭接管安世半導體事件,不應被視為孤立的個案,而是全球供應鏈「去中化」與「友岸外包」趨勢的又一佐證。對於台灣而言,這既是挑戰也是機會。我們必須持續投入研發,鞏固在先進製程和AI晶片領域的領先地位,並積極發展第三代半導體等新技術,如經濟日報報導中智威科技在GaN氮化鎵散熱技術的突破。同時,政府與企業需深化與理念相近國家的合作,確保關鍵材料與技術來源的多樣性。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在全球地緣晶片戰的波濤中,穩健掌舵,成為AI與電動車時代不可或缺的關鍵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