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屋族稅制新政上路:真的省到錢,還是房東的新遊戲?

眼見五月報稅季節臨近,租屋族們的心情既期待又忐忑。今年新出的房租「特別扣除額」怎麼用?到底能省多少稅?一波波官方解讀和社群熱議提醒我們,租屋報稅不再是單純的節稅動作,而是房東租客關係、租屋市場隱形規範與公平的縮影。

4月28日,政府宣布「租屋特別扣除額」額度上限拉高至18萬元,這代表租屋族最高可抵稅額大幅增加。過去租屋真的能報稅的限制頗多,像是房東同意、文件繁複等等,都讓不少租客望之卻步(來源:經濟日報)。新制放寬房東反對、只要準備三份文件就能申請,這對於長期租屋又手頭不寬裕的年輕人來說是福音。

但在社群上,不少租客抱怨,「房東不配合怎麼辦?」、「報稅容易,但房東可能偷偷抬租」、「租屋市場亂象不變」。從這些聲音中,我們看到租稅政策的改革只能是一方面,真正改變租屋族處境,還要面對房東與租客權益不對等的結構問題。

回頭看看過去幾年,台灣租屋市場因供需失衡,房租飆漲,尤其是年輕族群與中低收入者,租屋已成必需而非選擇(來源:好房網News),政策雖推特別扣除額,但實際租金壓力未必因此降低。此外,房東若不願配合報稅,不僅讓租客面臨申報障礙,也造成報稅市場資訊不透明,增加雙方的不信任。就連今年已有租屋族被揭露「房東阻擋最高罰50萬」的罰則,政策執行階段仍有考驗(來源:三立新聞)。

這背後的社會映射不僅是稅制改革,而是代租代管問題、租金黑箱與勞動市場世代不平等的縮影。租屋族群不只是消費者,更是投入城市生活的人口結構的重要部分,政策若未能從根本改善市場供需與對等關係,節稅優惠只是杯水車薪。補稅容易、但如何保障租屋族生存品質與長期權益?這是下一步政策挑戰,也是公民社會值得關注的議題。

換言之,今年報稅季的「房租特別扣除額提升」,是政府給租屋民眾的「甜頭」,但別忘了房東與租屋市場本身的矛盾仍在。租屋族們,要節稅,也要小心房東的「下套」;政府,除了稅務調整,也該花更多心力打造公平健康的租屋環境。

未來讓政策不只是「減稅紅包」,而是真正讓城市裡每個租屋人的生活更有保障,這,是我們都值得深思、也值得聲音被聽見的議題。

資料來源:
「租屋抵稅新制 國土署:特別扣除額度上限18萬元」《經濟日報》
「租屋族2025報稅注意!房租最高可扣18萬,不用房東同意、準備3文件就能申報!」《PChome Online 新聞》
「租屋族5月報稅!租金改列18萬‘特別扣除額’ 房東阻擋最重罰50萬」《三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