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提示:40萬人資料顯示「腸道菌」與失眠風險有關,你該怎麼做?

有人晚上翻著睡眠追蹤器的報表,看到深睡時間短就開始搜尋「益生菌能改善睡眠嗎」。

有人把失眠歸咎於工作壓力,卻也開始相信腸道健康能救回一整夜的好眠。

近日有一項涵蓋超過40萬人資料的研究,被媒體報導後在社群上發酵,引發大家對「腸‑腦軸」的新一波討論。

為什麼這件事會突然爆紅?

研究樣本龐大,加上話題貼近每個人的日常——睡不好和吃錯東西。

當科學報告碰上社群討論,原本學術化的詞彙像「微生物群」和「失眠風險」很快就被簡化成「吃益生菌就能睡好覺」的期待。

此外,現在許多人也習慣用穿戴裝置記錄睡眠,這讓每一次睡眠波動都有了數據佐證,進一步推高關注度。

有評論指出,像最近對 Whoop MG 的評測也在討論睡眠追蹤的準確性,提醒我們在解讀睡眠數據時要小心不要過度簡化問題。

這件事為什麼會打中我們?

一方面,現代生活壓力與作息不規律讓失眠成為普遍困擾。

另一方面,近年「腸道健康」成為熱門議題,從超市的益生菌貨架到網紅推薦,都在告訴你腸道很重要。

把兩者連在一起看,就出現一個強烈的願景:如果只要調整腸道菌就能改善睡眠,那麼複雜的生活習慣問題似乎有了簡單解方。

可問題沒有那麼簡單。

該研究顯示的是「相關性」,並不等於明確的因果關係。

科學家提出幾個可能機轉,例如腸道菌影響神經傳導物質或發炎狀態,進而影響睡眠;但也可能是失眠改變了飲食與生活習慣,進而改變腸道菌群。

實務上,這代表我們不應該用單一療法取代整體檢視。

如果你正在考慮靠益生菌或保健食品改善睡眠,可以先問三個問題:目前的睡眠問題持續多久?是否伴隨日間功能受損?是否已經嘗試過基本睡眠衛生(如固定睡眠時間、減少夜間藍光、避免咖啡因)?

同時,對於睡眠追蹤器所呈現的數據,也要理解其侷限性;像近期對 Whoop MG 的評測就提醒使用者,裝置並非醫療診斷工具。

總結來說,這項研究為「腸‑腦」連結提供了大規模的觀察性證據,值得重視也值得深入研究。

但在日常生活中,最實際的做法仍是從改善作息、飲食與壓力管理做起。

如果要嘗試益生菌或其他補充品,建議先與家庭醫師或睡眠專科討論,並以有臨床證據的產品與方案為主。

你最近有用睡眠追蹤器或嘗試過調整腸道保健來改善睡眠嗎?

資料來源:

研究報導:Study of Over 400,000 People Links Gut Bacteria With Insomnia Risk(ScienceAlert,2025-08-24)。

睡眠追蹤器評論:After three months of testing, there’s some major flaws with the Whoop MG(Live Science,2025-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