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備受矚目的科技新聞,是深圳優必選公司推出的Walker S2人形機器人實現了全球首創的自主換電功能。這個技術突破讓人形機器人能在不中斷作業的狀態下,自行完成電池更換,且只需3分鐘即可恢復滿電,意味著機器人可以24小時不間斷運作,成為工廠自動化和智慧製造的新利器。這項突破不僅展現了中國在機器人硬體製造上的能力,也暗示著自動化工廠和AI智能的下一波革命正在來臨。
Walker S2的自主換電是靠高精度定位系統及「柔順控制」演算法讓雙手同時操作。當機器人電量快用盡時,它會自行走向充電站,精準地拔出安裝位置中的電池,再取出充飽電的新電池裝回,整個流程無須關機,無需人工介入。這樣的設計立刻解決了機器人工作時間受限於電池續航的問題,讓機器人能緊密銜接運作,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天候工人」。目前,除了優必選之外,另一大玩家宇樹科技也在積極推動相關技術,目標是全面推展工廠人形機器人應用。
此進展放在當前美中科技角力的背景下,更顯其戰略意義。美國在AI演算法、晶片設計到軟體生態系統都有深厚優勢,例如輝達與高通就在AI計算領域領先全球,推動人形機器人智慧化升級。但中國擁有完整的製造供應鏈和生產效率,能迅速實現量產與商業化。兩種優勢各有所長,深圳企業創辦人王興興便指出,若中美能在機器人產業上形成合作,將帶來更大的產業爆發力。這在近期馬斯克等科技領袖熱議中國多家機器人公司強勢崛起的語境中,尤為重要。
從趨勢層面看,自主換電技術代表了未來機器人不再只是「輪班工人」,而是能全天候運作的智慧化助理。它突破電力制約後,意味著機器人能在製造、物流、醫療等領域實現更高效的自動化,降低對人工的依賴。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中文大學與英國、上海團隊合作利用手術機器人完成遠距操作,也印證了機器人在醫療上逐步成熟,未來遠距醫療手術可能成為常態,擴大醫療服務的可及性。
對台灣產業來說,這波自動化與智慧製造浪潮不可忽視。台灣半導體與精密製造的優勢,剛好能切入人形機器人硬體精密元件及AI晶片設計領域。然而競爭壓力也日益嚴峻,從美中科技戰、馬斯克對AI聊天機器人新世代的高度期待,到大陸供應鏈的規模優勢,都挑戰著台灣產業的轉型速度與創新能力。
最後要提醒的是,隨著各地加碼投資機器人及AI產業,也帶來產能過剩疑慮。日前《人民日報》報導習近平罕見提出城市發展不能急功近利,這等於警告整個產業鏈要避免盲目擴張,強調品質與長遠布局。換句話說,科技突破至關重要,但如何落地成為產業價值,及配套政策和人才培育,同樣是決定未來誰能勝出的關鍵。
綜合來看,Walker S2的自主換電成果,不僅是技術創新,更象徵機器人自動化的跨越式進展。這既是中國在全球科技版圖上的一枚重要棋子,也是台灣與全球產業應密切關注的轉折點。未來,隨著AI、半導體與智慧製造深度結合,人形機器人將從概念走向生活、醫療與產業應用,全面改寫我們的工作與生活模式。
參考來源:
全球首見!大陸機器人「自換電池」 3分鐘完成 (Yahoo新聞, 2024年6月)
台灣產業面對全球機器人挑戰 (聯合新聞網, 2024年6月)
AI與機器人產業發展趨勢觀察 (數位時代, 202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