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點的「去冰」手搖飲,是純粹還是隱憂?

最近社群上沸沸揚揚的一則消息,讓許多跟我一樣的「手搖飲控」們心頭一驚。營養師警告,外送手搖飲如果選擇「去冰」,可能增加食物中毒的風險。這則看似簡單的飲食建議,卻像一顆震撼彈,丟進了台灣人戒不掉的手搖飲文化中,瞬間引爆了大家的焦慮與熱議。

為何我們對這小小的「去冰」如此執著,以至於健康警告一出,便能引起軒然大波呢?這得從台灣獨特的飲品習慣說起。我們追求的不只是解渴,更是一種味蕾的極致體驗。想像一下,在悶熱的島嶼氣候中,一杯甜度冰量都恰到好處的特調,簡直是日常小確幸的代名詞。對於冰塊,我們有著矛盾的情結:既愛它瞬間的涼爽,又怕它融化稀釋了精心調製的風味。因此,「微冰」、「少冰」,甚至「去冰」,成了我們與店家之間心照不宣的默契。這不僅是個人的偏好,更是一種對飲品「純粹」口感的追求。

我在 Dcard 上看到有人發文說:「外送點手搖飲不要點『去冰』!營養師說恐食物中毒」,底下留言區整個炸開。有人崩潰說:「以後夏天怎麼辦,冰塊融化就淡掉啊!」也有人幽默回:「沒關係,我等等就去買樂透,搞不好中一千萬!」,指的是最近新聞報導,真的有民眾因為買手搖飲發票中了千萬元大獎!可見手搖飲已經深植你我生活。

而營養師提醒,由於外送過程溫度的變化,如果飲品中缺少冰塊維持低溫,尤其是一些含有牛奶或新鮮水果的品項,在運送途中細菌滋生的速度會加快,提高食物中毒的可能性。這讓我們意識到,原來那些為了追求完美風味的堅持,在食品安全面前,竟然可能成為潛在的風險。這讓許多人陷入兩難:究竟是選擇不被稀釋的醇厚口感,還是安心無虞的健康飲用?

這個現象之所以讓我們如此有感,除了因為手搖飲在台灣的普及率幾乎等同於水,它也反映了我們在生活中的兩種典型矛盾。其一,是追求個人體驗與考量現實風險的拉扯。我們想掌控生活中的每個細節,包括手搖飲的冰量,這是一種對「客製化」與「自主性」的渴望。然而,當這種小小的自主性被專業健康建議挑戰時,我們才發現,原來自己習以為常的選擇,背後潛藏著未曾留意的科學道理。其二,則是在資訊爆炸時代下,我們對於「健康」的集體焦慮。營養師說不能去冰,網紅推薦哪種喝法,社群上又出現什麼新奇的排毒飲品,各種說法充斥,讓我們對日常飲食充滿了不安與困惑。

這一切的討論,最終都指向一個問題:如何在享受生活與保障健康之間,找到那個最舒服的平衡點?或許,下次外送手搖飲時,我們可以試著多點一分冰,或改為自取,減少運送時間的溫差變化。又或者,偶爾將手搖飲換成便利商店的罐裝飲料,畢竟嘉義金萱都走進便利商店了,選擇更多元。畢竟生活是自己的,如何從眾多資訊中篩選,並為自己做出最適合的判斷,這考驗著我們每個人的智慧。在追求「純粹」口感的同時,別忘了多一份對健康的考量,或許就能讓這杯手搖飲,喝得更自在,更安心。

參考來源:

外送手搖飲不要這樣點!營養師:恐食物中毒 (奇摩新聞,2025年09月16日)

買手搖飲「發票爽中1000萬」!200萬特獎也中獎 獎落3 縣市 (MSN,2025年09月17日)

《山雀齊鳴茶香共生》嘉義金萱走進便利商店 (TDN台灣生活新聞,2025年0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