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密碼還是血流成河?台灣YouTuber「倒讚榜」掀起的網路文化觀察

嗨,各位追劇、追星、追話題的朋友們!

流量密碼還是血流成河?台灣YouTuber「倒讚榜」掀起的網路文化觀察

最近網路上一則新聞,讓我不禁又拿起手邊的珍奶,想跟大家聊聊這波「倒讚風波」背後,究竟是創作者的流量密碼,還是觀眾的集體焦慮。

沒錯,就是那個被戲稱「負評女王」的YouTuber家寧,竟然在最新的「台灣YouTube倒讚TOP5」榜單上,以一己之力獨佔了其中四席,直接霸榜!這個消息一出,網路社群簡直炸開了鍋,讓我想起了最近金鐘獎入圍名單出來時,大家討論吳慷仁捨棄金鐘的惋惜,這家寧的「捨棄金鐘」是另一種的「捨棄正面評價」嗎?

根據奇摩新聞 2025年9月16日的報導,以及ETtoday星光雲等媒體的關注,這份由網友整理出來的YouTube「倒讚榜」成了近期社群熱議焦點。以往我們討論YouTube,大多是誰又創下千萬點閱、誰又達成百萬訂閱的里程碑,或是誰的點閱率高到可以跟中華電信投資的台劇一樣,動輒入圍金鐘數十項大獎,展現內容實力。但這次,家寧卻是以另類的方式「榜上有名」,而且是「倒讚」榜,真是跌破眾人眼鏡。不論是哪種類型的榜單,都能引起巨大的討論,可見網路世界真的很喜歡「排名」。

點進家寧的影片底下留言區,你會看到各種酸言酸語與支持聲浪的拉扯。甚至在Threads上,網友們也熱烈討論:「她是不是根本不在乎倒讚啊?反正流量照賺!」、「搞不好這就是她的流量密碼吧,越罵她看的人越多?」也有人直接點出:「其實這反映了大家對某些內容創作者的疲勞感,有時候真的不是內容多爛,而是看膩了。」這種論點在許多創作者身上都能看到,當初很多從TikTok爆紅的網紅,或是在YouTube上快速竄紅的團體,隨著時間一拉長,難免會遇到「被看膩」的問題。而這種「倒讚文化」或「負評現象」正巧給了觀眾一個宣洩情緒的出口。它不只是一種單純的「不喜歡」,更像是一種集體的表態,甚至帶有娛樂性質的反向追蹤。當某個創作者長期霸佔討論區,不論是正面或負面,都意味著她在某種程度上成功地抓住了大眾的眼球,儘管這方式可能不是那麼「討喜」。

這現象也讓我想到,其實YouTube這個平台,Google近期才說要在未來四年內向創作者支付超過千億美元,甚至推出了一系列AI工具來幫助內容產製,可見平台多麼重視內容的活絡與多樣性。然而,當「倒讚」也成為流量的一部分時,我們不禁要思考,這對內容創作者來說,是該欣然接受的「流量紅利」,還是必須警惕的「品質危機」?或許,有些創作者確實深諳此道,故意製造爭議,以負面流量維持自己的聲量;但更多時候,可能只是觀眾對內容品質、個人風格,甚至是長久累積下來的觀感,一次性的爆發。

當我們滑著手機,看著這些「倒讚榜」時,其實也是在參與一場大型的網路社會實驗。這些「倒讚」究竟是單純的吐槽、還是帶有惡意的攻擊?又或者,它只是觀眾在海量內容中,找到一種表達「我還有在關注你」的方式?說到底,網路世界的規則瞬息萬變,而「倒讚」這個看似負面的符號,也正在重新定義「人氣」的樣貌。

你覺得呢?下一次看到「倒讚王」出現時,你會選擇按下去,還是只是靜靜地看著這場網路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