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朋友為結腸切除手術做術前準備,翻遍社群貼文和病友社團,大家幾乎一面倒建議「術後一定要吃益生菌」。
但同一時間,有國外新聞報導某些益生菌產品被召回,還有研究討論術後使用是否具成本效益。
這種矛盾訊息讓人既焦慮又不知所措。
為什麼最近又被討論起來?
一方面是醫療機構與媒體開始把「預防術後感染」當作討論焦點。
美國 UCLA Health 最近整理與評估了益生菌是否值得用來降低結腸切除後感染的花費與效果,成為討論的起點。
另一方面,消費端的焦慮來自於市面上益生菌種類繁多、標示不一,外加加拿大曾有產品因品質疑慮被召回,讓消費者開始懷疑:「我買的真的安全又有效嗎?」。
我們為什麼會被打中?這反映了哪些習慣或心情?
首先,腸道健康成為全民話題已久,從腸道菌到免疫力,大家渴望用簡單補充品掌控健康。
其次,術後焦慮讓人傾向尋找能「立刻做的事」,益生菌看起來是溫和又方便的選擇。
再者,醫療資訊與商業廣告交錯,使得科學證據與行銷承諾混為一談,消費者在資訊不對稱下容易被引導。
最後,成本考量也重要:若證據不明確,長期補充的費用是否值得,是家屬與患者會實際面對的問題。
那我們應該怎麼做?簡短提醒。
益生菌不是萬靈丹,術後是否使用應聽從主治醫師或外科團隊的建議,並確認產品來源與保存條件。
對於有免疫抑制或重症風險的病人,要特別謹慎,因為極少數情況下可能有感染風險。
當市場出現召回事件,應以官方通報與醫療機構建議為準,不要只靠社群口碑。
最後,與其把希望完全放在補充品,不如把重點放在手術品質、抗生素指引與術後護理上。
參考與延伸閱讀:
Are probiotics worth the cost to prevent infection after a colon removal surgery?(UCLA Health)。
Probiotics sold in Canada recalled(Inside Hal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