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周,英國出現因百日咳(pertussis)死亡的嬰兒案例,引發國際關注。這個悲劇性新聞讓許多家長心頭一緊,尤其是在社群上看到關於疫苗不必要或有害的言論時。當新聞指出「母親未接種疫苗」或「疫苗覆蓋率下降」可能是關鍵因素時,家長會開始問:這件事會發生在台灣嗎?該怎麼做才能保護嬰兒?
為什麼這件事會被放大並快速流傳。
首先,嬰兒死亡本身就是強烈的情緒訊號,容易引發媒體與社群轉發。
再者,近年來疫苗接種率在一些地區出現下滑,公共衛生上的「群體免疫」保護被削弱,讓個別病例更容易被放大。
最後,社群媒體與一些具影響力的反疫苗人物,讓不實或片面的資訊擴散得更快。
像《衛報》報導指出,英國近期的百日咳死亡案例與疫苗接種率下降有關聯,當地也在檢視是否需要加強孕期疫苗接種政策。
這類新聞因為涉及「可以預防的死亡」,所以容易在短時間內成為焦點。
我們為什麼會被這則新聞打中?它反映了哪些日常習慣與心情?
第一,是對嬰兒脆弱性的焦慮。
新手父母常處在睡眠不足與資訊過載中,任何可能威脅到嬰兒的消息都會讓情緒放大。
第二,是對醫療資訊的不確定感。
當主流醫療建議(例如孕期接種Tdap以保護新生兒)被網路上片面解釋或質疑時,家長會感到不知所措。
第三,是社群信任的分裂。
名人或政治人物的反疫苗言論,像資料中提到的有關疫苗補償或批評疫苗的討論,會讓原本關心健康的人開始懷疑專業機構,進而影響接種意願。
最實際的反映,是「保護自己和家人」的行為差異:有些家庭會積極在孕期接種、按時完成嬰兒免疫;有些家庭則因為恐懼或誤解而延後或放棄接種,結果改變了整個社區的風險結構。
那麼,台灣的家長能做什麼?這裡有幾個清楚可行的步驟。
孕期接種是有效保護新生兒的做法。
國際與各國資料都指出,孕婦在適當時機接種Tdap(破傷風、白喉、百日咳)可以透過胎盤傳給胎兒抗體,減少新生兒期感染風險。
新生兒的疫苗時程也很重要,依照兒科建議在2、4、6個月按時接種DTaP。
另外,若周遭有新生兒,家人與照顧者接種加強劑(所謂的「同室防護」或 cocooning)也能降低病毒傳入的機會。
最後,面對網路上的不實資訊,建議多參考官方與醫療專業機構的說明,並在疑慮時諮詢兒科或家庭醫師。
我們從英國的案例看到的是一面鏡子:當疫苗接種的社會共識被侵蝕時,最脆弱的人會付上代價。
面對這類新聞,我們該問自己的不是「會不會發生?」而是「我和身邊的人準備好了嗎?」。
想想在你身邊的新生兒或準父母,他們是否已經知道孕期與嬰兒的接種時程?
若還沒有,今天是否可以把這件事當成一個小任務,和家人或醫療團隊聊聊。
參考資料與來源。
British baby dies from whooping cough as vaccination rates fall — The Guardian。
Baby whose mother was unvaccinated dies of whooping cough — Sky News。